“三维驱动”模式下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王冶
酉阳县酉州小学校 重庆 409800
一、引言
阅读是获取知识、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是阅读习惯养成的黄金期,“三维驱动”模式(课堂引导 + 家庭陪伴 + 社区资源)为系统化培养提供了有力抓手。其中,“家庭陪伴”维度是阅读习惯得以延续和深化的关键场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的阅读态度、家庭阅读氛围及亲子共读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与持久性。现实中,家庭阅读陪伴常面临意识不足、方法缺失、环境缺位等挑战。本文结合一线班主任在家校协同中的深度实践,探索如何有效激活并引导“家庭陪伴”力量,使之成为驱动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核心引擎。
二、家校协同:“家庭陪伴”落地的核心机制
家庭陪伴效能的发挥,高度依赖积极、畅通、互信的家校关系。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的核心枢纽,其理念与策略直接决定了家庭陪伴的质量。
(一)建立常态沟通,保障信息对称与信任基石
1. 变被动为主动: 班主任需摒弃“出事才找家长”的思维,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如文档所述,通过定期反馈(电话、消息、成长手册等)让家长及时知晓孩子在校的阅读表现(如参与阅读课积极性、借阅图书频率、分享会发言等),同时了解孩子在家的阅读状态(时长、书目、困难)。这种信息互通能有效预防因沟通不畅导致的误解,例如家长因不了解学校阅读要求而对“每日阅读打卡”产生抵触。
2. 传递关爱与专业: 沟通中渗透对学生的关怀和对阅读价值的认同。分享学生在阅读上的点滴进步,即使是微小的闪光点(如“今天主动分享了书中一个有趣的情节”),也能增强家长对孩子阅读潜力的信心和对家校合作的支持度。
(二)构建协作平台:家委会的核心纽带作用
1. 组织赋能:班级家委会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在阅读培养中,家委会可发挥巨大作用:
2. 资源共建: 组织班级图书角的筹建、补充与维护,发起图书漂流、好书共享活动。
3. 活动共办: 协助策划和组织亲子阅读沙龙、家庭故事会、课本剧家庭版班级群打卡、周末参观图书馆/ 书店等延伸活动。
4. 氛围营造: 在家长群中发起“阅读打卡”、“最美家庭阅读角”展示、“爸妈荐书”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阅读氛围。
5. 桥梁沟通: 家委会成员可及时收集并反馈家长在亲子阅读中的困惑与建议,协助班主任化解矛盾,促进理解,形成正向合力。
(三)提升家长素养:赋能“陪伴”能力
1. 理念引领: 利用家长会、专题讲座、线上推送(如 “三宽家长学校”课程资源)等形式,向家长普及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各年龄段阅读特点、亲子共读的科学方法以及家庭阅读环境创设要点。强调陪伴的核心是情感联结与兴趣激发,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或任务考核。
2. 示范指导: 学校家长开放日时设计班级“阅读示范课”环节,家长入校观摩教师如何引导孩子阅读、提问、讨论、分享。让家长直观感受有效互动的技巧。同时,鼓励家长在开放日分享自己的亲子阅读经验和心得。
3. 资源推荐: 班主任定期向家长推荐适龄的优秀书目、优质的音频故事平台、实用的亲子阅读指导文章或APP,降低家长选书和操作的难度。
(四)优化沟通姿态:构建平等尊重的伙伴关系
坚持“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原则。理解家长(尤其隔代教育者)的焦虑与不易,运用共情沟通。当孩子阅读遇到困难或抵触时,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探讨解决方案,而非一味指责。肯定家长在陪伴中付出的努力,即使效果尚未显现。
三、“家庭陪伴”维度下的阅读习惯培养实践路径
依托稳固的家校协同机制,班主任可引导家庭在以下方面深化陪伴实践
(一)共创“书香家庭”环境
1. 物理空间: 鼓励家庭设立专属的、舒适的、光线充足的“阅读角”,哪怕只是一个小书架、一块地垫、一盏台灯。确保孩子能方便地接触到书籍。
2. 材料供给: 根据孩子兴趣和能力,提供丰富、多元、适龄的阅读材料(绘本、桥梁书、儿童文学、科普读物、报刊杂志等)。家委会可组织团购或同学之间进行二手书交换。
3. 时间保障: 倡导家庭建立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如睡前15-30 分钟),减少电子屏幕干扰,让阅读成为每日生活仪式。
(二)深化“亲子共读”互动
1. 情感联结优先: 强调共读的核心是温暖的陪伴和亲密的互动。家长应全身心投入,用充满感情的朗读、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吸引孩子。
2. 互动启发思考: 引导家长学习使用开放式提问(“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
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预测、联想、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与孩子进行深度对话,促进理解和思考,避免单向朗读或要求机械复述。
3. 尊重孩子选择: 允许孩子选择想读的书(在适龄范围内)、决定阅读的节奏(跳读、反复读喜欢的部分),保护其阅读兴趣和自主性。
(三)拓展“阅读融入生活”
1. 榜样示范: 鼓励家长自身成为阅读者,让孩子看到父母享受阅读的样子。家庭中可安排各自的“安静阅读时光”。
2. 生活联结: 引导家长将阅读内容与日常生活、出行、参观等结合。例如,去动物园前读动物绘本,旅行时读目的地相关的书籍或地图,做饭时读食谱(儿童版)。
3. 多元表达: 鼓励家庭通过绘画、手工、角色扮演、录音、小视频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喜爱,分享到班级群,增强成就感和趣味性。
(四)巧用“激励与记录”
1. 积极反馈: 指导家长关注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如“今天你专注看书的时间更长了”、“你问的问题真有想法”),给予具体、真诚的表扬,避免只关注结果(如“读完这本书”)。
2. 趣味记录: 设计简单的“家庭阅读存折”、“阅读树”(每读一本贴一片叶子 / 果实)、“阅读旅行地图”等,让孩子直观看到自己的阅读足迹,激发持续动力。班级可定期评选“书香家庭”、“阅读小明星”进行表彰。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通过系统性地构建家校协同机制并引导家庭深度陪伴,在阅读习惯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阅读氛围显著浓厚: 家庭中设立阅读角、进行亲子共读的比例大幅提升。班级图书角借阅率、好书分享活动参与度明显增加。“书香家庭”建设成为共识。
(二)阅读兴趣持续激发: 学生从“要我读”逐渐转向“我要读”。对书籍的选择更加自主和多元,乐于分享阅读发现和感受的学生增多。
(三)阅读习惯初步养成: 大部分学生能坚持每日阅读(校内 + 家庭),阅读时长和专注度有所提升。阅读逐渐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四)家校关系更加和谐: 围绕阅读的共同目标,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更加顺畅、深入、互信。家长对学校阅读活动的支持度和参与度显著提高,教育合力真正形成。
(五)家长教育能力提升: 家长对亲子阅读价值的认识加深,陪伴技巧得到改善,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有所增强。
五、反思与展望:
持续性挑战: 如何保持家长和学生的长期热情,避免活动流于形式,需要不断创新陪伴形式和激励机制。
个性化需求: 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阅读基础的孩子需要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方案。需进一步探索分层、分类的家庭阅读指导策略。
数字阅读引导: 在信息时代,如何引导家庭合理利用优质数字阅读资源,并防范网络干扰,是新的课题。
社区资源联动: 未来需更主动链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社区资源,为家庭提供更广阔的阅读平台和活动支持,真正实现“三维驱动”的深度融合。
六、结语
在“三维驱动”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框架中,“家庭陪伴”是根基,是课堂阅读得以延续、社区资源得以有效链接的保障。班主任通过构建基于理解、信任与协作的家校关系,赋能家长成为孩子阅读路上的温暖伙伴和智慧引导者,是激活“家庭陪伴”维度的关键。通过精心设计环境、深化互动、融入生活、有效激励等实践路径,家庭真正成为滋养阅读习惯的沃土。这一维度的有效落实,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也优化了家校关系,提升了家庭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需在持续性、个性化、数字化和社区联动等方面持续探索,让“家庭陪伴”在“三维驱动”模式下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 我的阅读观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吉姆·崔利斯. 朗读手册 [M]. 南海出版公司.
[3] 艾登·钱伯斯.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4] 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 (2021—2025 年 ). 全国妇联 , 教育部等 .
[5] 托德·维特克尔. 优秀教师课堂管理技巧. 中国青年出版社. (体现文档中引用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