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班主任将情感教育与德育工作融合策略

作者

张嘎

山东省邹平市魏桥中学 256212

引言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情绪波动、心理需求日益凸显的特殊阶段。伴随着社会变革和家庭结构变化,初中生在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传统德育工作虽然在规范学生行为、树立道德准则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但在情感关怀、心理疏导和个性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局限。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情感教育逐渐走进课堂与班级管理,为德育注入温度与力量。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既要履行道德规范传递者的职责,也应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心理成长。如何有效融合情感教育与德育,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是当前初中教育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立足实际,从理论联系到操作实践,深入探讨初中班主任实现情感教育与德育工作融合的路径与策略。

一、情感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内在联系及融合必要性

情感教育与德育虽为两个独立领域,但二者目标高度契合。在教育本质上,德育不仅是知识与规范的传递,更包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传统德育常强调纪律、集体与责任,但忽视了学生个体情感的多样性和成长需求,易造成学生逆反、形式化等现象。而情感教育强调理解、关爱和共情,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正面情绪、处理消极情绪、学会人际交往与自我认同。

从理论视角看,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感在学习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情感教育通过营造温暖、信任的班级氛围,为德育活动提供情感基础和动力源泉。没有情感的道德教育,往往流于说教,难以触及学生内心。因此,情感教育与德育融合既能提升道德行为的内驱力,又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力的提升。对于班主任而言,这种融合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更是班级管理效能提升和学生成长质量提高的现实需求。

二、初中班主任融合情感教育与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虽然情感教育与德育融合意义重大,但在实际操作中,班主任常面临一系列困境。首先,教育评价体系偏重学业成绩,情感与德育活动往往被边缘化,教师与学生难以分配足够时间和精力。其次,部分班主任受传统观念影响,依赖纪律管控,缺乏情感疏导和心理沟通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情绪波动大,自我认知不稳定,对德育内容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若缺乏情感联结,德育效果事倍功半。

再者,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未能形成有效协同,家校沟通受限,家长和教师对情感教育重视程度存在差异。有的家长单一追求成绩,忽视孩子情感成长。面对多元背景、个性差异突出的学生群体,班主任既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德育任务,还要提升自身情感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在当前教育资源有限、师资能力参差的条件下,实现高质量的融合,亟需科学策略和制度支持。

三、班级管理中情感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路径

(一)优化班级文化,营造温馨氛围

班级文化是融合情感教育与德育的土壤。班主任应主动营造民主、尊重、包容的班级氛围,倡导关爱互助、诚信守纪等核心价值观。例如通过“温暖一角”、成长墙、感恩分享会等活动,让学生表达情感、分享成长故事,提升归属感和自信心。面对突发矛盾或冲突事件,班主任不应仅以批评处分收场,而应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情感沟通,实现自我反思和同伴理解。

(二)挖掘学科德育资源,课堂渗透情感教育

课堂是德育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班主任可与学科教师合作,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元素与情感素材。例如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经典文学,探讨人生理想与人际关系;在历史教学中结合英雄人物的责任与担当,引导学生共情与思辨。通过学科德育渗透,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体验情感,在情感共鸣中内化道德准则。课堂讨论、主题演讲、小组合作等多元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三)建设多元评价机制,关注情感成长

传统德育评价重行为规范、集体荣誉,忽视了学生情感成长和个性发展。班主任应推动形成以成长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机制。比如开展“最具爱心同学”、“诚信榜样”等评选,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同伴互助、自我管理等方面的积极表现。鼓励学生参与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帮助他们在反思和交流中提升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评价过程应注重正向激励,促进学生在关爱、责任、宽容等情感品质上持续成长。

四、家庭协同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

(一)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情感德育合力

家庭是学生情感成长的第一课堂。班主任可通过家访、家长会、班级微信群、成长手册等多渠道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共同关注孩子情感和品德发展。对性格内向、情绪敏感或行为特殊的学生,班主任要主动与家长合作,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家校合力不仅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也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了持续支持。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情感教育实效

校园文化活动为情感教育与德育提供广阔舞台。班主任应结合学校实际,组织策划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心理健康讲座、艺术节、体育竞赛等多样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在体验、合作与奉献中感受集体温暖、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例如,组织“感恩父母”演讲比赛、“青春励志”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在表达和共情中深化情感认同和道德信念。校园文化活动的多元与开放,为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成长提供了丰富资源。

(三)班主任自我成长与专业能力提升

高质量融合情感教育与德育,离不开班主任自身的情感素养和教育智慧。班主任应不断学习心理学、沟通学、班级管理等相关知识,提高情感识别和处理能力。可通过参加培训、案例研讨、同伴互助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反思力与创新力。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既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也要把握分寸,科学处理负面情绪和冲突事件,实现德育工作的人文关怀和专业引领。

五、结语

情感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初中班主任育人工作的必然选择。通过优化班级文化、课堂渗透、评价机制创新、家校协同与校园活动拓展,班主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情感潜能,促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全面提升。融合的过程需要班主任具备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情感、专业的素养和持久的耐心。未来,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完善情感德育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培训和评价激励,为班主任创新融合提供更大支持。在教育变革和学生个性成长的新时代背景下,情感教育与德育的协同推进将成为中学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为培养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新时代青少年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田玉莹 . 初中班主任将情感教育与德育工作融合的实践 [J]. 求知导刊 ,2025,(15):128-130.

[2] 汪羽丰 . 新媒体环境下中学生情感教育的对策研究 [D]. 湖南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