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作者

王会强

元氏县常山路小学 051130

引言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在基础教育中的深入推进,小学体育教学不再局限于单一技能传授,而更注重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然而,传统班级授课制难以充分顾及学生个体差异,容易导致学生参与不足、兴趣分化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探索以素养为导向、尊重学生差异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分层教学模式立足学生实际,强调目标分层、内容递进与评价多元,为小学体育课堂提质增效提供了新思路。

一、分层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国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这种政策导向为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存在客观差异,有的学生协调性较好,有的则需要更多基础训练。多元智能理论进一步说明,学生在不同运动项目上会展现出不同潜能,例如有人擅长耐力型项目,有人更适合技巧型活动。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分层教学具有直接指导意义。该理论认为,教学难度应设定在学生当前能力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具体到体育课堂,对于篮球投篮教学,可以将学生分为完全不会发力、能碰到篮筐、需要提高命中率三个层级,分别设置垫步投篮练习、定点投篮训练和移动投篮训练。这种动态分层能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状态,既避免因难度过高产生挫败感,也能防止因任务简单失去学习兴趣。

二、分层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

(一)学生分层,从体能技能兴趣三维度切入

学生分层需要建立在科学评估基础上。体能基础方面可通过常规测试如 50米跑、立定跳远等数据划分层级,运动技能则依据项目专项能力评估,心理兴趣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参与意愿。以投掷教学为例,基础组包含动作生疏且投掷距离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巩固组由动作基本正确但稳定性不足的学生构成,拓展组则是动作流畅且能创造性运用技术的学生群体。分组采用动态调整机制,每三周根据阶段性测评结果重新划分,确保学生始终处于适合自身发展的层级。教师需建立详细的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各维度发展曲线,为分层提供数据支持。

(二)教学目标,设置基础发展挑战三阶梯

教学目标的层级划分需与课程标准紧密衔接。基础型目标聚焦运动参与和基本动作掌握,发展型目标强调技术组合应用,挑战型目标侧重实战情境创造。篮球单元教学中,基础组达成标准为双手交替运球 10 次不失误,发展组需完成绕桩运球且速度达到每分钟 30 米,拓展组则要求在防守干扰下完成指定战术配合。目标表述需具体可测量,避免“较好掌握”等模糊表述。各层级目标间保持 20%-30% 的难度梯度,确保学生通过努力可触及上一级目标。

(三)教学内容,匹配分层目标的活动设计

分层教学的目标最终需要通过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载体来实现。在同一节体育课上,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他们练习的内容、使用的器材、活动的形式都应根据其目标进行精心设计和调整。教学内容的分层主要体现在练习的难度、复杂度以及辅助手段上。例如在进行跳跃落地缓冲动作的学习时,对于基础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助练习,如从较低高度的台阶上跳下,重点体验屈膝缓冲的感觉,或者教师在一旁进行保护与帮助,减轻其心理恐惧。对于巩固组学生,则可以在标准高度上完成跳跃缓冲动作,并强调动作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对于拓展组学生,则可以增加难度,如要求他们跳下后立刻接一个立定跳远,或者蒙上眼罩依靠本体感觉来完成落地缓冲,挑战其身体控制能力。活动设计的分层则更强调趣味性和选择性。如在障碍跑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多条难度不等的穿越路线。一条路线障碍物低矮、间距小、允许慢速通过,一条路线为标准配置,另一条路线则障碍更高、间距更大、要求采用钻、爬、跳等多种方式快速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路线进行挑战,并鼓励他们在成功完成一条路线后去尝试更具挑战性的另一条。这种设计既尊重了个体差异,保证了活动安全,又赋予了学生选择权,激发了他们的挑战欲望,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有效锻炼。

(四)教学评价,关注个体进步的发展性评估

分层评价体系包含课堂即时反馈、单元成长报告和学期综合评定三个层面。课堂评价侧重具体技术要点的改进建议,如今天摆臂幅度比上次增大 5 厘米。单元评价采用雷达图展示各维度进步情况,用不同颜色标注初始水平和当前水平。学期评定则设置最佳进步奖、技能突破奖等专项荣誉。评价标准透明化,基础组进步 10% 即可获得奖励,拓展组需达到 15% 提升幅度。最后,建立电子评价档案库,自动生成纵向对比曲线和个性化锻炼建议,定期向家长推送学情报告。

三、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动态分层- 协作学习- 资源支撑的三维体系。在动态分层方面,建议采用隐性测验 + 课堂观察双轨评估法,每月通过 10 分钟左右的非正式测验结合日常课堂表现记录,形成学生能力雷达图。根据数据变化采用升层留缓冲期,降层给适应期的原则,如允许新晋升学生两周内选择原层次任务过渡,避免因层级变动产生心理落差。协作学习环节可设计角色轮换式小组,例如在篮球教学中设置战术设计师、动作示范员、训练督导员等角色,每节课后通过小组互评系统生成能力发展建议。

同时,资源建设应遵循一核心三变式原则,以课程标准为核心,开发基础版(达标要求)、进阶版(技能拓展)、挑战版(创新应用)三级资源包。例如田径教学可准备不同重量的实心球、不同高度的跨栏架等教具,配套制作二维码视频库,学生扫码即可观看对应层级的动作解析。定期收集分层资源使用数据,每学期更新 30% 的内容,保持资源的新鲜度与适配性。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分层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的真实成长与课堂的实际效益。它不追求形式的复杂新颖,而注重每一层次学生都能获得适合的发展支持。在今后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分层与融合的平衡点,让体育课堂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感受成功、养成素养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 罗学莲 . 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J]. 语文课内外 ,2021(12):124.

[2] 梁静仪 .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能训练模式的优化策略研究 [J]. 今日文摘 ,2024(22):49-51.

[3] 马忠华.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视角, 创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J].全运动 ,2024(6):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