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实践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梁建宏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第四中学 0451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目标中指出 :“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初中阶段每学期应开展不少于 8 课时的社区服务、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以促进价值认同向行为习惯转化。为适应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根据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结构进行了调整。在注重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需要把实践活动作为延伸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活动教学就突出了作为活动和能力培养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我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尝试,对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所产生的作用,浅谈一点认识。

一、有助于进行学生自我教育,实现自我肯定,促进后进生转化

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活动,有着很强的新颖性、趣味性,给不同差异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活动所提供的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采访先进人物、主题故事会、公益活动等多样的活动方式,使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兴趣特长。后进生也因自己的特长而树立起自豪感,建立起自信心,实现自我肯定,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开发,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快乐。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后进生转化,实现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兴趣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中,我适时根据教材内容实际和活动形式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走访先进集体和成功人士、搜集整理有关道德观、法制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格言、警句故事等社会实践活动。进而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 在学习了“法律保护我成长”一课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结合社会上、资料上等关于师生关系、学生安全实际,以“就改善师生关系、保障学生安全方面给学校提建议”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积极通过图书阅览室、校园网络,查找、搜集资料,征询老师意见,就存在的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批评方式以及学生在校园内外遭受不法侵害时,学校、教师应该采取的方法措施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创新性的建议。这次活动不仅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调动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主动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将教材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 , 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对知识的产生、发展以及生活中的再现进行分析研究,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有助于获得知识的牢固记忆、扎实掌握

学生对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即便存在着认识模糊、概念不清、理解不透等多种现象,但在教师的强化训练手段下也能够机械的“清晰”的保存在大脑中。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知识信息就会在头脑中被淡化而逐渐遗忘。而道德与法治课所开展的实践活动,教师有计划组织开展的丰富多样活动中,学生定会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处于积极的认知状态。所学知识会被多侧面、全方位的思维运用,让学生获得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信息处于“显性”状态而呈现。在头脑中对知识的模糊认识和不确定的问题则更容易清楚、弄明白,所形成的知识框架更加明了,记忆的更牢固扎实。

四、有助于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活动方案设计、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与研究,制定并实施方案到最后,到研究体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最能体现出学生参与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的良好情趣态度,能比较完全的体现出学生的独立获知、探索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同时更能通过实践活动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互动主体的作用,形成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之间民主平等的教学互动局面。当然,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离不开教师在方法上的指导,但作为教师在坚持“能者为师”的观念下,注意把握参与时机,适时对学生活动方式、过程进行指导。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性、创新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应有发挥,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五、有利于新课程理念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思维水平和能力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能根据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活动要求的教育教学目标,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指导学生参与选择适宜的活动主题。比如,让学生熟悉自己所居住的区域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融入家乡生活,建立良好的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培养环保意识和深厚的道德感情。这样,教师自身会逐渐让自己能成为自觉地寻找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开展实践活动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习了《建设美丽家园》一课后,针对我县山区北部近几年因煤矿违法违规开采而造成的生存环境严重破坏的社会现实 , 制定了详细的调查计划后,用为期一周的时间,展开对家乡周围生态、生存环境状况的调查,并要求根据自己的调查走访、实地参观考察、他人讲述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网络资源等方式所搜集的材料,自拟题目,写出一篇家乡环境小调查报告。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写出了《小小沙尘暴的起源地 -- 废弃的矿沙》、《变色的山水》、《正在消失的土地》等多篇反映家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调查文章,表现出对家乡生态环境恶化的担忧,同时还创造性的提出治理家乡生态环境的措施。这次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强烈热爱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能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辨性和深刻性,大大地增强了他们的交流技能和应用知识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精神 ; 而且锻炼了学生们通过活动在“做中学”的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之,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了课堂、融入了自然 ; 走进了生活,融入了社会。促进学生用理论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转化、培养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深入地进行并不断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和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