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班主任以主题班会为载体开展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作者

吴桂平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川兴镇普诗小学 615021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加强德育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意义深远。班主任作为班级组织者与管理者,肩负重要德育责任。主题班会作为集中、系统的德育活动形式,能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平台,是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的有效载体。但实际工作中,主题班会开展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德育效果,因此探索有效策略极具现实意义。

二、主题班会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2.1 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主题班会可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需求及学校德育重点、热点,确定相应主题。比如,为低年级学生开展 “文明礼貌”“遵守纪律” 主题班会,为高年级学生开展 “理想信念”“社会责任” 主题班会。针对性的主题设计,让德育更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实效。

2.2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主题班会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达、反思和教育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讨论、表演、分享等活动中,深入思考道德问题,增强道德认知与情感体验,自觉将道德规范转化为行为习惯。像 “诚信” 主题班会,学生通过讲诚信故事、讨论其重要性,深刻认识到诚信是立身之本,进而在生活中践行诚信。

2.3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主题班会的开展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从策划、组织到实施,都需发挥主观能动性。此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表达、合作等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例如组织主题班会时,学生分工合作,有的收集资料,有的设计环节,有的主持,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与表达,提升综合能力。

2.4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主题班会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多样的主题班会能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和谐的班级氛围。开展 “团结友爱” 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受班级温暖与力量,增强凝聚力;开展 “文明礼仪” 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共建文明班级。

三、当前主题班会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主题选择缺乏针对性

部分班主任选择主题时,未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心理及生活情况,主题宽泛、陈旧,缺乏时代感与吸引力。如反复开展 “安全教育”“环保教育” 等传统主题,易让学生厌倦,影响效果。

3.2 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许多主题班会仍沿用 “班主任讲、学生听” 的传统模式,形式单一,缺少互动与趣味。学生被动接受,参与积极性低,导致班会流于形式,难达预期德育效果。​

3.3 过程组织不够严谨

有些班主任组织主题班会时,缺乏详细计划,过程混乱,时间分配不合理。比如讨论环节过长,影响后续活动;表演环节质量不高,破坏班会氛围。

3.4 缺乏后续跟进和评价

部分班主任在班会结束后,未及时评价学生表现与班会效果,也未将传达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要求落实到学生生活中,使德育效果难以持久。

四、以主题班会为载体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4.1 精心设计主题,增强针对性

班主任在精心挑选班会主题时,需秉持高度的责任感与敏锐的洞察力,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实际需求。通过日常观察、谈心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精准把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面临的挑战以及内心渴望得到的引导与支持。同时,紧密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重点和当下社会热点话题,确保所选主题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能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例如,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部分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还有一些学生缺乏责任感,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的事务漠不关心。针对这些突出问题,班主任可以开展“健康上网,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学会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培养健康上网的良好习惯。还可以组织“责任在我心”的班会,通过讲述感人的责任故事、开展责任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责任的含义,增强责任意识,激发他们主动承担责任的行动。此外,主题设计务必具体明确,切忌宽泛抽象。一个清晰明确的主题就像一盏明灯,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班会的目标和方向,明白自己在这堂班会中应该思考什么、学习什么、收获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班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助力。

4.2 创新班会形式,提高趣味性

为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班主任要创新形式,采用讨论、辩论、演讲、表演、游戏等多样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接受德育。如 “文明礼仪” 主题班会可组织情景表演,让学生体验其重要性;“理想信念” 主题班会可邀请优秀校友或专家演讲,树立榜样,激发学生追求。

4.3 严谨组织过程,确保有序性

班主任组织班会时,要制定详细计划,明确各环节时间和任务,确保有序进行。会前做好资料收集、场地布置、学生分工等准备;会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积极参与,把握节奏和氛围,及时调整;会后组织总结反思,巩固成果。

4.4 加强后续跟进,巩固德育效果

班会结束不代表德育结束,班主任要加强后续跟进,将传达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要求落实到学生生活中。通过建立班级德育档案、开展实践活动、进行个别辅导等,跟踪评价学生行为,及时指导帮助,巩固效果。如 “爱护环境” 主题班会后,组织校园环保实践,定期检查评价,表扬优秀,引导不足。

结语

主题班会是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的重要载体,有增强针对性、促进自我教育、培养综合能力、营造良好班级氛围等价值。但当前开展存在问题,影响效果。为提高实效,班主任要精心设计主题、创新形式、严谨组织、加强后续跟进,将班会与学生生活结合,让学生在班会中受教育,在实践中成长,实现小学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情美共生,赋能成长——小学班主任结合道法课开展德育的有效策略[J]. 陆瑜兰 . 求知导刊 ,2024(33)

[2] 以阑珊灯火,点亮滚烫星河——小学班主任德育路径探索 [J]. 杨明月 . 华夏教师 ,2024(32)

[3] 生态学视角下教师评价素养的核心要素及培养策略 [J]. 杨立雄 . 中国教师 ,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