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作者

王欣怡

浙江省义乌市九州小学 322000

引言

在语文素养培育中,阅读能力占据核心地位。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阅读习惯定型与能力飞跃的关键期。传统的碎片化阅读教学难以满足深度思维发展的需求,整本书阅读以其完整的语境、丰富的内涵和连贯的思维训练价值,成为突破瓶颈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何科学、有效地在课堂内外实施整本书阅读,切实提升学生理解、分析、评价等高阶能力,仍是亟待深入探索的实践课题。

一、整本书阅读的独特育人力量

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与单篇短文相比,完整阅读一本书能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语言环境和更完整的思想体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些都能有效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面对书中复杂的人物性格和曲折的情节发展,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和分析,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同时,完整阅读一本书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这种体验是片段式阅读无法提供的。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获得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的成长。

二、建立阶梯式阅读目标体系

整本书阅读需要制定明确的能力发展目标,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设置三个递进层次的目标要求:第一,基础层要求学生能够顺畅地阅读完整本书,找出书中主要人物、重要事件和故事背景,理清故事的基本发展过程或文章的论述思路;第二,核心层需要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分析人物的行为原因和性格特点,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初步把握作品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第三,发展层则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书中的人物行为、故事情节或作者观点做出合理评价,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其他知识进行深入思考。这样的目标体系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能循序渐进地提升阅读能力。

三、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策略

让整本书阅读真正生根发芽,需要精心设计贯穿始终的教学活动。

(一)读前:点燃期待,铺设“悦”读基石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做好读前准备工作,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书籍封面设计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封面图画、书名和作者等信息,预测书籍内容。选取书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读或展示,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特色。根据书籍内容设计核心问题,这些问题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针对《昆虫记》可以提问“法布尔是如何观察到这些昆虫生活习性的”。对于历史背景较强的作品,需要适当介绍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在开始阅读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说明本次阅读的具体要求,包括阅读进度安排、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和预期达到的阅读目标,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进入阅读状态。

(二)读中:策略护航,深化思维对话

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阅读过程的策略性指导,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深度阅读的能力框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情节梯这一工具,将书中主要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进行排列,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故事发展的整体脉络。对于人物关系较为复杂的作品,可以指导学生绘制人物关系图,通过线条连接和简要标注来呈现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处理多人物、多线索的长篇小说。思维导图的运用则能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通过中心词发散的方式建立知识网络,这对提升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同时,教师需要示范并指导学生运用统一的符号系统,如用星号标记重要段落,用问号标注疑问之处,用叹号表示感悟深刻的句子。同时鼓励学生在书页空白处写下简短的文字批注,记录阅读当下的思考和联想。这种即时性的思维记录能够帮助学生保持活跃的阅读状态,也为后续的讨论和写作积累素材。在批注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反映了学生的理解难点和思维特点。最后,还可以精心设计讨论问题,确保问题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文本依托性。例如讨论人物行为的合理性时,可以要求学生从人物性格、成长环境、时代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探讨作品主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反复出现的意象和细节描写。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既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又要适时介入,通过追问、反问等方式推动讨论走向深入。讨论结束后,可以要求学生整理讨论要点,形成书面总结,这既是对讨论成果的巩固,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锻炼。

(三)读后:多元表达,升华阅读收获

完成整本书阅读后,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输出活动来巩固和深化阅读成果。鼓励学生突破传统读后感的局限,尝试用更富创意的方式表达阅读体会。可以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章节进行改编或续写,以书中人物的口吻撰写内心独白,或者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呈现对作品的理解。或者引导学生将书中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比如阅读科普读物后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阅读成长故事后反思自己的经历。建立长效的阅读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可以通过阅读存折记录阅读足迹,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在班级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以及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推荐书目,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养成持续阅读的良好习惯。这些活动不仅能检验阅读效果,更能让学生在创造性表达中获得成就感和持续阅读的动力。

结语

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培育,如一棵树的生长,需要向下扎根于系统的目标设定与兴趣激发,向上伸展于持续的深度思考与多元表达。在小学中高年级这一关键期,只有精心设计贯通读前、读中、读后的完整链条,以有效策略为支撑,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沉浸于书的世界,汲取语言与思想的丰厚养分,实现阅读能力从“读懂”到“读透”的实质性飞跃。

参考文献:

[1] 丁淑美 . 谈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z1):10-12.

[2] 白芸花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促进学生多元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4(12):162-164.

[3] 黄娜 . 指向阅读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J]. 文渊(小学版),2025(6):5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