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支部“三力”协同融合路径探索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引领
王铁英 张博文 万霖
辽宁大学环境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6
在高校党建工作融合水平日渐提升的当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受到了更多“船到中流水更急”般的阻碍,也出现了一种显而易见的“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困境。对此,环境学院学生党支部如何发挥“三力”,开展了多种可行性实践尝试。如为强化教育力,党支部设立了专门的党建活动阵地;为强化管理力,党支部尽可能把主题党日活动、“三会一课”活动渗透到具体实践里;为强化宣传力,搭建互联互动网上平台;同时,党支部深入探索其他富有意趣的党建模式,焕活党组织的活力与感染力。
一、引言
(一)“三力”协同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的不断变化,如何有效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成为了高校党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环境学院学生党支部是新时期高校深化基层建设,深度渗透党方针政策的重要力量,主要负责宣传、教育等职能,也是深化大学生党性思想的关键阵地 [2]。本文将结合环境学院学生党支部的实践探索,深入探讨高校学生党支部如何有效发挥教育力、管理力和宣传力的三维作用,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建设。
(二)“三力”协同的概念解析
所谓“三力”协同,是指高校学生党支部在教育、管理和宣传三个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和发展。教育力指向的是党员价值观建设、思想理论的内化;管理力指向的是党支部、制度等的完善及党员的管理;而宣传力则强调党支部在传播党的声音、弘扬正能量和营造良好氛围方面的作用。三方面互为联系,共同进步,深刻地影响着党支部的长远发展。强化“三力”协同,让党组织更好地展现出其先锋模范引领功能,能更高效地提升学校党建效能。
二、学生党支部教育、管理、宣传工作现状分析
(一)学生党支部教育工作现状
1. 加强党的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
环境学院学生党支部始终将党的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定期组读书会、组织生活会等形式,研读并内化党的各项创新理论,尤其要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尽可能将其融于具体实践。支部成员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3]。同时,党支部应当在实践中渗透理论,让党员有理论实用之感,推动其更自觉地进行理论学习。
2. 开展特色党课,创新教育方式
为吸引党员主动吸收和内化理论,党支部举办了多种不同的特色化党课。支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优秀党员代表等,围绕党的历史、党的创新理论、时事政治等主题进行授课。这些党课的举办既增加了党员知识技能,又焕活了其主动学习,积极奉献的热情。此外,支部还创新教育方式,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让党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党的教育。
3. 注重实践锻炼,提升党性修养
环境学院学生党支部注重将实践锻炼与党性修养相结合,组织党员参与七彩假期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防风治沙生态环保宣讲活动等。多种趣味活动的开展,既增加了学生的认知,锻炼了其实践能力,又让其打心底里产生了为民服务的自豪感。此外,支部还通过实践发现,不少学生都具备合格党员的素养,是党组织长远发展的新鲜血液。
(二)学生党支部管理工作现状
1. 完善组织体系,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环境学院学生党支部注重完善组织体系,明确支部委员的职责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定期举办支委会基础上,党支部还组织了党员大会,请党员共同商议和决策重要事项。同时,支部还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如党员发展流程中将民主测评前置等,确保支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4]。
2. 严格党员发展流程,确保党员质量
党员发展是支部工作的重要环节。环境学院学生党支部熟悉并遵守既定的党员发展流程,积极培育、认真观察各类有潜质的入党积极分子。支部注重从思想、学习、工作等多方面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全面了解,确保发展的党员政治素质过硬、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表现突出。同时,支部还注重做好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和考察工作,确保按期转正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党员素质
为了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党员素质,环境学院学生党支部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组织党员定期学习最新理论思想,切实提升其修养;二是结合党员活动实践,设立科学考评机制,系统考评党员的思想、学习以及实际工作情况;三是严格监督全体党员,加强党规党纪宣贯。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支部的党员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学生党支部宣传工作现状
1. 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宣传效果
环境学院学生党支部开设了新媒体账号,力图全方位展开宣传推广。如设立党小组微信群、专业微信群、年级微信群等,定期向相应的微信群推送时事政治以及活动资讯。这些平台不仅方便了党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增强了宣传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同时,支部还注重利用视频、图文等多媒体形式通过学院公众号进行宣传,提高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 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为强化思想宣贯,环境学院学生党支部开设了多种富有意趣的主题宣传会,如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和重要环境时间节点,组织党员开展庆“七一”主题党日、“国庆”志愿服务等活动。既充实了组织生活,又强化了党支部内部凝聚力。同时,支部还注重将主题宣传活动与学院的专业特色相结合,如开展世界环境日、中国水周等主题宣传活动、科普讲座等,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影响力
环境学院学生党支部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学术研讨会等,展示支部的良好形象和风采。同时,支部还注重与其他高校的学生党支部进行经验交流和互学互鉴,共同推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发展。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教育、管理、宣传融合的难点与挑战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理念差异
高校学生党支部实际工作中,教育、管理和宣传三项工作往往由不同的人员负责,这导致在工作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教育工作注重理论学习和思想引领,管理工作强调组织规范和纪律约束,而宣传工作则侧重于信息传播和形象塑造。这种理念上的差异使得三项工作在融合过程中难以形成统一的思路和行动,影响了融合的效果和效率。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机制壁垒
高校学生党支部在教育、管理和宣传方面的工作机制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这导致重要信息无法共享,实用资源被浪费。例如,在教育工作中开展的理论学习活动,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到管理工作和宣传工作的需求,导致活动成果难以被有效转化和利用。同样,在管理工作中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流程,也可能因为缺乏与教育工作和宣传工作的协同,而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人员能力局限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履职要求高,需要党员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可能由于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等原因,难以同时胜任教育、管理和宣传等多方面的工作[5]。这导致在工作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精力分散等问题,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党支部人员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的实力还较薄弱,需加强提升以满足新时期党建发展要求。
四、高校学生党支部“三力”协同融合路径构建
(一)理念融合:树立一体化党建工作理念
环境学院学生党支部注重将党建工作与学院的专业特色相结合,以“党建 + 专业”融合模式引领思想建设。支部结合环境学院的专业特点,组织党员开展环保主题党日活动、科普讲座等,引导党员融入专业理论,夯实实践,充分助力环保事业向前进步。同时,支部还注重将环保理念融入到党员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党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机制融合:建立一体协同工作机制
为了将党员教育方式方法一体化,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环境学院学生党支部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开展情景式党课活动,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党员在身临其境中接受党的教育;二是巧用互联网,设计便捷的在线学习模式,让党员随时随地都能获取资源,深度学习;三是组织党员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党员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提升党性修养 [6]。
(三)人员融合:提升工作人员综合能力
环境学院学生党支部注重加强支部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对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和管理、增加激励和关怀等措施,提高党支部书记的党课水平和育人能力。此外,关注党支部书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鼓励其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到具体的党课中,真正做到全方位助力学生党员成长成才。
(四)内容融合:打造融合式党建活动
环境学院学生党支部建立了以学生为载体的综合管理模式。该模式打破年级专业壁垒,以党支部副书记、支部委员、党小组长和党员骨干为主体,让学生党员更大程度参与到党建活动中,将党建工作、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融为一体,打造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的管理机制。通过该模式,支部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此外,该模式强化了党员的内部互动,使党组织具备了更出色的向心力和引领力。
参考文献:
[1] 房燕,张玲娜.高校教师党支部推进思政育人“三协同”机制研究[ J].高教学刊,2023,9(13):183-186,191
[2]曹鹏.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 双带头人” 队伍建设探析 [ J ].党政论坛,2023(2):40-42.
[3]金志学.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探究 [ 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1):38-40
[4]程奎.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研究[ 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
[5]肖宁.高校教师党支部提升组织力路径探索———以武汉体育学院播音系教师党支部为例[ J].领导科学论坛,2022(11):139-142.
[6]吴爱军.习近平新时代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 [ 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2(4):1-9.
作者简介:王铁英,女副教授,金融学硕士;张博文,男讲师,法学硕士;万霖,男讲师,法学硕士。
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24BSZ081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24BSZ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