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美育视域下小学舞蹈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浸润渗透

作者

吕路驰

蒙古社会科学院蒙中国际大学 Mongolian-Chines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Mongoli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引言:

各地区小学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重点场所之一,传统文化往往承载着国家自古到今的优秀历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的“德育体美”能够优化学生品德,同时也变相提升教师教学质量。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提倡“美育视域”在舞蹈教学中的穿插渗透,教师将传统文化中的“美”传授给学生,在培育学生文化思想的同时亦可提升舞蹈教育品质,升华舞蹈教学意义。

1、小学舞蹈教学中传统文化浸润渗透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浅层化使用文化符号

现如今各类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往往在使用过程中沦为“装饰品”,民众仅简单套用各种古老舞蹈音乐、动作,过于缺乏动作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挖掘。部分传统舞蹈动作在设计使用方面流于形式,教师并未深层次挖掘出其文化内涵且过度聚焦于汉族舞蹈文化,对于在祖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少数民族舞蹈资源开发不足,忽视生活化、地域性的民俗舞蹈教学。

(二)单向灌输式教学

部分舞蹈课堂中教师主导文化讲解,其自身并未深刻理解文化浸润和渗透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过程缺乏实践与互动。宏观层面而言这就造成舞蹈技能训练和文化渗透方面形成割裂现象,未能有机地形成融合。倘若舞蹈教学变得过于形式化主义,那么教学过程穿插的民俗文化、模拟民俗场景渗透教育就会更为片面化、浅层化,对于教学而言是不利的。

(三)家庭支持不足

小学舞蹈教学是培养学生肢体语言、丰富陶冶文化情操的教学模式,但多数家长一旦听到学校设有舞蹈课程便体现出“不支持、不理解、严重反对”的态度。家长认为学校就应当教书育人,传授课本书籍的重难点以便学生进步,而不是在舞蹈方面展开学习,对文化知识学习毫无辅助作用。部分男学生家长更加反对,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男生没必要去学习女生才需要学习的东西,宁可让孩子去练习体育也不要学习舞蹈。多数家长对舞蹈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轻重不一,校方、教师也缺乏与家庭之间的延伸性互动,在邀请家长参与校园开放活动时也没能够将美育舞蹈教学演变为固定展示节目供家长了解,进而导致家校沟通渠道不畅,相应地文化渗透成果就难以得到反馈和具象化。

2、美育视域下小学舞蹈教学中传统文化浸润渗透优化路径

(一)深化挖掘文化符号内涵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建立“动作设计 - 文化解码”联动机制,将舞蹈动作、服饰等符号巧妙地转化为舞蹈语言,并配套设计相应文化解读手册打印分发给学生,通过该种方式构建多元文化内容体系。如传统豫剧服饰中生旦净末丑扮演者服饰颜色主色调、脸谱颜色主色调便值得教师讲解,将该部分传统戏剧文化传授给学生,学生对“古代舞蹈”进行学习的同时也相应产生了好奇心,进而加深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记忆。与此同时校方应当支持教师在美育教学中浸润传统文化的做法,引入“文化微课题”模式来加强文化渗透力度。校方可设置每学期 3-4 个传统文化主题课程,内容覆盖古代图腾、古代舞蹈动作分析、古代西域胡族舞蹈与中原舞蹈的融合等,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并积极探索不同动作背后的深层次文化逻辑。为了深化挖掘文化符号内涵,校方在制定舞蹈课程时应当选取“少数民族 + 汉族”的课程配比设计,确保古今少数民族舞蹈比例不少于 35% ,进而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将地方民俗舞蹈纳入至义务教学当中。除此之外传统文化的选取不应拘泥于古今舞蹈,还应将农事祈福、婚丧嫁娶等场景中的舞蹈元素展开适龄化改编,继而推动教材动态创新与更新 [1]。

(二)构建互动式文化渗透模式

美育视域下的小学舞蹈教学还要求教师主动构建互动式文化渗透模式,故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强化设计体验活动,将文化渗透点巧妙地转化为递进式问题,让学生通过动作实践来找寻答案。如教师在教授蒙古族舞蹈时便可同步完成马头琴模型设计,学生在围观该种古老乐器的同时也能对蒙古族舞蹈韵律、身体摆动与乐器音律之间的关联产生共鸣。部分条件较好的小学还可提供AR 技术给教师,教师则使用 AR 技术还原蒙古民俗庙会场景,进而让学生在视觉交互过程中理解各类舞蹈技巧。除此之外为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舞蹈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渗透,在每节舞蹈课授课前教师还要为传统舞蹈道具制作使用说明书,如南方油纸伞即在江南梅雨文化舞蹈中多次出现,一旦提供了相应舞蹈道具,学生个人学习舞蹈和自主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被拔高,自然而然地舞蹈动作也会变得更加规范。每逢重大节日过后,校方要以“春节”“端午”等节日素材为例要求教师开发文化主题单元课程,内容整合春节舞狮、端午祭祀等舞蹈风格,创设出更贴合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 [2]。

(三)拓展各方参与渠道

舞蹈教学课程理应在取得家长的认可后方能开展设计各类民俗文化浸润,现当下部分家长不够认可舞蹈教学,认为其是在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也没有从舞蹈课程中品读出我国传统文化。校方要对此情况予以重视,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家长认可。现实中校方可开发家庭文化任务卡,卡片内容设计亲子之间的共学任务,邀请学生长辈学习民族特色舞蹈并录制视频,学生看到家长在学习,自己也相应地顺从模仿起来。学校亦可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舞蹈家庭日”,邀请家长参与学生舞蹈学习成果展演,并在校内广场设置“舞蹈 - 传统文化”体验摊位,不需要资金仅需当众展示一段相应舞蹈即可获取文艺品,如下述图1 示。为深化贯彻教育部门提出的美育教育核心理念,校方需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与校区附近民俗村落、非遗工坊负责方形成长期合作,共创民俗舞蹈文化研学路线,然后组织学生前往春游参观 [3]。

以西北某小学为例,校方与附近景点 - 敦煌石窟景区展开合作,定期组织学生春游参观敦煌飞天舞韵,在随后授课过程中就能进行传统文化美育浸润。该校认为小学生身体协调性能较强,自身对艺术形象的感知能力有待提升,虽说具备初步舞蹈学习基础但也对传统文化认知存在碎片化现象,需通过具象化舞蹈艺术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故结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要求,选取敦煌飞天壁画为载体要求学生参观,学生在参观之后校方又适时整合音乐、体美等多学科因素来构建综合性的舞蹈美育课堂。

结束语

美育视域下,小学舞蹈教学应当得到家校双方的全力支持,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展开灌输式教学,而是应引入各类传统文化习俗、文化表演、贴合生活的舞蹈素材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在学习中将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最终达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晓黎 . 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的演进、复归与新样态研究 [J]. 乐府新声 (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24,(04):158-164.

[2] 王晓丽 .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运用[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21):146-148.

[3] 徐东琴 . 民族舞蹈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 [J]. 辽宁师专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0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