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丹巴本土自然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体系构建
杨欢 夏婷 华玥
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章谷镇第三幼儿园 四川甘孜州 626300
目前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让幼儿园课程本土化,能让幼儿在熟悉的环境跟文化氛围中更高效地学习与成长。丹巴藏族地区存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为幼儿园课程开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素材,教师把丹巴当地自然材料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可为幼儿的学习内容和体验增添丰富性,还能增进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及认同感[1]。
一、丹巴本土自然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体系构建中的教育价值
(一)为幼儿提供观察和探索的鲜活素材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丹巴坐落于四川西部,自然风景绝美,民族文化底蕴悠长,有着纷繁多样的本土自然资源。就植物资源这一领域,此处有适合高原气候的松树、柏树、桦树等树木,另有各种野花野草,以及诸如青稞、玉米、土豆的农作物。在不同的季节,这些植物呈现出相异的形态,为幼儿提供了可进行观察探索的鲜活材料。
(二)为幼儿了解自然环境提供直观的样本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动材料,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感受。”丹巴地区所处的土壤质地和颜色存在差异,为幼儿了解大自然环境提供了直观的样本,进而为幼儿园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
二、丹巴本土自然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体系构建中的运用优势
(一)从教育成本分析。丹巴本土自然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体系搭建过程中存在多方面优势。从教育成本这一维度看,这些自然材料多数可就地收集,无需花费高额资金去采购,能够切实降低幼儿园的教育成本,缓解幼儿园的经费压力,尤其适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
(二)从教育内容分析。从教育内容角度,丹巴的自然材料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印记,将其融入课程,能让幼儿接触到身边真实的自然和文化,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从幼儿发展分析。就幼儿发展而言,采用本土自然材料开展活动,能让幼儿在跟自然材料的交往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幼儿在采集、归类和运用岩石、植物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感知与实践能力,同时增进对家乡自然环境的认识与热爱之感[3]。
三、丹巴本土自然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实践策略
(一)开发以本土自然材料为核心的主题课程
开发主题课程时需紧密结合丹巴本土自然材料的特点跟幼儿的年龄特点,在选定主题的阶段,可从幼儿所熟悉的自然材料起步。如讲解鹅卵石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带领幼儿前往户外收集不同形状、颜色的石块,引领幼儿观察鹅卵石的特质,比较不同鹅卵石之间的差异与共性,鼓励幼儿用话语形容自己看到的鹅卵石,促使幼儿进一步学会站在个人角度去观察和了解鹅卵石的特征,激发对本土的热爱和兴趣。教师还可带领幼儿做鹅卵石绘画活动,让幼儿借助颜料在鹅卵石上开始创作,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与创造活力,让幼儿进一步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教师在课程中还有必要结合丹巴本地的地质相关知识,向幼儿简易介绍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让幼儿对家乡地质环境有初步认识[4]。
(二)构建利用本土自然材料的区角活动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丹巴本土自然材料构建区角活动,能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探索和学习的机会。
1. 美工区
教师可以在美工区增添丰富的本土自然材质,如石头、植物叶片、花朵、麦秸秆、树皮这类,幼儿能拿这些材料去进行粘贴、雕刻、编织等手工活动。教师可引导幼儿留意丹巴本土自然材料的天然美感,如鹅卵石所具有的温润光泽、树皮独有的纹路模样、秸秆那质朴的质地,鼓励他们在从事创作时保留材料的天然样子,使美工作品洋溢着童趣,又带有丹巴地域的乡土特色。教师可把幼儿作品布置成“丹巴小工匠”主题展示区,邀请家长来展区看看,讲一讲作品里材料是从丹巴的哪块土地来的,加深幼儿跟本土资源的情感维系。
2. 建构区
教师可指导幼儿通过利用一些本土材料,如树枝、竹子、鹅卵石等材料,让幼儿开展搭建实践。丹巴县最为人所知的便是“甲居藏寨”,建构室内,孩子们以“千碉之乡”为灵感源泉,利用仿真石材、微型碉楼构件、纸箱、积木等材料,亲手搭建梭坡古碉、中路藏寨等标志性建筑,在堆砌与拼接中感受丹巴传统建筑的“精巧”与“绝美”。当幼儿能够主动去搭建家乡的房屋、桥梁等构造时,不仅能深化对家乡建筑的认识水平,其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可以说,这些特色区角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传承嘉绒文化的鲜活载体,更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5]。
结语
总之,丹巴充足的本土自然材料给幼儿园主题课程、环境创设以及区角创设提供了大量素材,其于课程体系搭建中有着成本不高、贴合幼儿生活、对幼儿发展有利等优势。在真实的课程实施进程中,教师得不断探索并优化,按照幼儿反馈和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与策略加以调整,使基于丹巴本土自然资源构建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更贴合幼儿成长需要,从而为丹巴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史浩琳 , 徐琼 .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问题与路径研究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06):65-67.
[2] 张昌怀 , 全梓齐 . 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我国西南某省份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J]. 华夏教师 ,2024,(04):19-21.
[3] 张颖婷 . 发掘自然资源促幼全面发展——探究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设计原则及实践路径 [J]. 读写算 ,2024,(24):109-111.
[4] 伍柯蓉 . 昌都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藏文化融入的实践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为例[D]. 西南大学,2020.
[5] 鲁慧 , 王丽 . 川西藏式民居特点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碉楼为例[J]. 城市建筑 ,2022,19(10):52-54+74.
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专项课题:本文系四川省 2023 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课题《丹巴本土文化在幼儿自然教育体系中的创新性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CJG23D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