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
郭小哲
韶关市武江区市政综合管理中心
引言:
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成为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施工质量管理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而风险控制则是确保施工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本文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与措施,以期为建筑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现状概述
近年来,建筑行业对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多数企业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意识也有所增强。然而,尽管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施工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但监督手段和范围仍需进一步拓展。
(二)存在的问题
对于实际施工中部分施工单位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清楚质量标准,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造成整体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部分单位虽然建立了一定的质量管理制度,但是仍存在不执行、走过场的问题,未形成有效的监督考核措施,同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薄弱,材料设备质量把关不严格,工序交接不规范,质量检验验收走过场,质量监督机构人员少、手段单一、处罚力度不大等,也使得质量问题屡禁不止。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是施工质量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有些企业负责人对质量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质量奖惩措施,使得不少施工人员都不愿意去做质量控制工作;外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保中标,也不顾质量问题的存在,导致有些质量问题频发。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也不够,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这让大部分企业都存在侥幸心理。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的策略与措施
(一)施工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
首先,强化质量意识教育,开展质量教育培训,增强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将质量放在首位创建企业的质量企业文化,并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质量的守门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形成有规可循、有章可依、科学合理、执行到位的质量制度体系;实行质量激励制度,对于工作业绩优秀、质量突出的团队和优秀个人给予奖励;加强施工现场材料设备质量控制及工序交接、质量验收工作,防止质量问题发生;加大现场的质量监督力度,加强监督机构建设,创新监督方式方法,加大惩罚力度,保证工程现场施工质量达到验收标准,才能真正实现项目按期完工交付使用。
(二)施工风险控制的策略
施工风险控制是为保证施工全过程有序运行而采取的有效控制手段之一。针对企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可以提前加强气象预警监测,并做好相关工作措施,在出现情况时及时采取应对工程措施,将灾害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对企业来讲,在技术风险上,企业应选择成熟可靠的技术方案并避免使用尚不能确定的、没有经过考验的新技术,同时做好技术交底和培训工作,让现场施工人员能掌握施工重点的工艺及操作方式方法。此外,管理风险也是企业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企业应构建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并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分工,开展好企业的合同管理和与项目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实现项目建设中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另外,在项目的经济风险控制方面,企业要做好资金规划安排、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做好成本管控工作,保障项目的经济性,避免因为资金问题而影响项目进度。
(三)综合管理措施
要实现施工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有机融合,企业应健全项目综合管理机制,落实质量及风险管理岗位职责,并按照岗位职责制订具体工作流程;加强项目部各职能部室间统筹协调,实现资源共享,系统整合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优势,打破部门壁垒,建立齐抓共管的管理合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起质量与风险管理信息平台,推动信息共融共享,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对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风险状况开展动态管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管理更高效、决策更科学。同时,企业要进行项目后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让流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也能为后面的项目提供参考,推动建筑企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是保障项目成功的关键。通过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强化施工过程控制以及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可以显著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建筑行业应不断创新,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施工环境和更高的质量要求。同时,建筑企业还需注重人才培养,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建筑工程产品。
参考文献:
[1] 陈俊杰 , 邬泽群 .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解析[J]. 科技与创新 ,2025,(13):179-182.DOI:10.15913/j.cnki.kjycx.2025.13.049.[2] 韩洁 . 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管理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25,(17):111-113.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517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