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初中历史课程导入探究与实践
刘姝含
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 110031
引言
初中历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历史理解与社会意识的重要载体,其教学目标已不仅限于知识传授,而更强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在新课标背景下,课堂结构也随之重构,强调“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任务驱动”等理念的落地。课堂导入作为学生接触本课内容的第一环节,不仅是情境引入的窗口,更是认知结构搭建的起点。然而,许多历史课堂仍存在导入形式单一、设计随意、教学目标不清等问题,影响学生的兴趣激发和课程衔接。本文将从导入环节的功能定位出发,分析当前课堂存在的导入问题,并结合教材实例,提出多样化、情境化、任务化的导入优化建议,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可推广的路径参考。
一、课堂导入的功能定位与教学价值
课堂导入不仅仅是引出课题的“开场白”,更是连接学生经验与新知的桥梁,是课堂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第一推动力。在新课标框架下,教学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主轴,而是强调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建构知识。导入环节因此不仅要有趣、能吸引注意,更要有效设定学习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与思考。在历史学科中,导入可以构建历史背景,激发学生时空想象,也可以利用史料、影像、图片、地图或简单史实推理活动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初步理解与探索意愿,为学生营造充满张力的学习氛围。
通过有效导入,教师可在无形中传递本课学习目标,暗示知识结构,形成学生对整堂课的整体认知与逻辑期待,为后续教学活动打下基础。课堂导入不仅承载情境设置的功能,更兼具知识生成的逻辑起点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主体参与意识。情境、逻辑与情感三种功能在导入环节中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历史素养的培育,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前提保障,也是教师专业设计能力的体现。
二、当前导入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尽管导入环节在新课标教学结构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其设计仍存在多个问题。首先,导入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一些教师使用生动的故事或趣闻作为开场,却未能与本课学习任务形成明确连接,导致导入与课程内容之间断裂,影响课堂衔接与学生理解。其次,导入形式单一,缺乏多样化设计。在多数课堂中,导入仍停留在“朗读课题—提问一个泛泛而谈的问题”模式,缺乏素材创新与互动方式,也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同时,导入设计往往忽视学生的差异性与认知起点。许多导入内容默认学生具备一定背景知识,然而初中阶段学生知识掌握层次不一,一些信息密度高或跨度大的导入反而加重学生理解负担,削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疏离感。此外,部分教师对导入环节重视不够,视其为教学“仪式”的一部分,未在备课中给予足够思考与准备,导致内容空洞、节奏呆板、效果平庸。究其原因,既有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滞后,也有学校层面对教学流程细化指导不足,更存在导入成效缺乏系统评价标准的制度缺口,使得导入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优化与创新。
三、导入模式的优化方向与教学实践融合
要提升课堂导入的有效性,需在“理念—方法—技术”三位一体基础上开展优化。理念层面,导入应服务于本课教学目标,回归学生已有经验并面向认知发展,强调导入内容与学习任务之间的有机衔接。方法层面,导入方式应实现多样化与层次化,融合视觉材料、音视频资源、问题情境、角色设定等多种元素,激活学生多通道感知与思维参与。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使用一段改编自黄帝与蚩尤大战的动画视频作为导入,通过画面引发学生讨论“神话与历史的区别”,再设问:“这些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怎样的历史时期的认知?”这一方式既贴合学生兴趣,又自然导入“史实与传说交错”的教学主题。
实践表明,情境化的导入比单一提问更能唤起学生的联想与探究欲。技术层面,还可依托多媒体互动平台、小程序问答、电子投票等方式提升导入环节的参与感与反馈率。例如在学习青铜器或丝绸之路内容时,通过播放文物展示视频或地图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导入阶段即可建立视觉结构和时空概念,降低后续知识接受的难度。这种“沉浸式”导入方式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有效引导学生以更具问题意识的方式进入课程主题,为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和综合理解能力奠定基础。
四、推进导入规范化与教师教学能力协同提升
导入设计的专业化不仅依赖教师个体能力,还需要制度机制与集体教研的支持保障。学校层面应将课堂导入纳入教学常规考核与课例评价体系中,推动教师在备课、说课与观课环节中同步优化导入结构。同时,应通过建立优质导入案例资源库,收集不同课型、不同年级的导入设计示范,供教师借鉴与创新,形成导入方式的良性交流机制。教研活动中应有意识引导教师围绕“导入目标明确性”“导入与教学逻辑的连贯性”“导入方式的适切性”进行反思与改进,使导入成为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
此外,教师自身也需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专业设计,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构建既贴近生活又富有学科意义的导入情境。导入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课堂开始的五分钟,更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整体逻辑的深刻把握与组织能力的系统强化。因此,推进导入模式优化,不应只是微观策略的调整,更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学系统性增强的重要体现。随着历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课堂导入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接口”环节,其规范化、标准化、灵活化的实践探索应成为未来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五、结论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更是学生思维激发的触发点。初中历史课堂中,科学合理的导入设计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效率,更能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历史问题中展开探究性学习。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导入模式需从传统的“引题”走向“引思”,从单一讲述走向多元融合,从知识入口走向思维发轫。本文通过功能分析、问题梳理、优化路径与实践举例,明确指出课堂导入在教学链条中的核心作用,并提出应将导入设计纳入教学整体规划之中,与课程目标、学生特征、教学评价形成系统协调。未来应继续深化导入样态的类型研究与实施成效的反馈机制构建,推动初中历史教学朝着“以学定教、以导促思、以导促学”的方向发展,实现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与育人功能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恒银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策略 [J]. 初中生世界 ,2024,(04):51-52.
[2] 朱蓉 . 浅议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 [J]. 新课程导学 ,2021,(25):93-94.
[3] 梁红 . 基于新课标背景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J]. 天天爱科学( 教学研究 ),2023,(08):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