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杨中福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五小学校
引言:
爱因斯坦曾言:“如果给我 1 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 55 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这句箴言深刻揭示了审题能力在问题解决中的核心地位。小学数学教学恰似搭建思维阶梯的工程,而审题能力则是支撑整个认知结构的关键基石。教师当以苏格拉底“产婆术”为启示,通过创设“问题显微镜”情境,引导学生像福尔摩斯探案般捕捉题干中的数字密码与逻辑线索,在拆解数学语言的迷宫中,培育出穿透表象洞察本质的思维慧眼。
一、设计导读问题,理清审题思路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直观的行动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并与抽象逻辑思维互相促进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审题能力培养是目标,教师需用心设计 1 ~ 2 个导读问题,导读问题应有启发性,能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思路,明确审题方向,导读问题就像解题路上的“灯塔”,为学生照亮前行的路,防止迷失于题海。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跟各部分的意义是重点,为了查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在审题时理清思路,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练习:中秋节时,小明家准备了 4 块月饼,要平分给爸爸、妈妈跟小明三个人,每个人能分到多少块月饼?如果用分数表示,又该怎样表达呢?针对这个题目,教师设计了如下带领问题。 ① 题目中一共有多少块月饼要分?这是解决问题的总量信息,学生需要明确总共有 4 块月饼加入分配。 ② 要平均分给几个人?这是分配对象的数量,明确是分给爸爸、妈妈以及小明三个人,即 3 个人。 ③ 每个人分到的月饼数量用分数表示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自有什么意义?借助这个问题,带领学生思索分数各部分与实际问题的对应联系,分子代表分到的详细数目,分母代表平均分成的总分数。
借助这样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导读问题,学生阅读题目时会顺着问题的方向去思考,逐步明确解题思路,他们会先留意月饼总数跟分配人数这两个重点信息,再进一步琢磨怎样用分数表达分配结果,然后准确解答问题,这样的导读问题的设计方式,不只增进了学生的审题水平,也增强了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细读核心内容,提炼关键信息
在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教学质量已成为衡量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长期以来,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审题能力薄弱的问题,这
不仅制约了学生的解题效率,更阻碍了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细读属于学生审题的常用办法,指学生阅读题干文字时认真推敲字词含义,弄清每个已知条件,数学问题里,每个已知条件或许都是解题重点,只有准确掌握,才能得出正确解答。
比如,教材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学里,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明去书店买书,一本故事书 25 元,一本科技书 18 元,小明买了 2 本故事书和 1 本科技书,他总共花了多少钱?解决这个问题时,老师带领学生仔细阅读。第一,学生需要清楚题目给予的各类信息,“一本故事书 25 元”,这是故事书的单价;“一本科技书 18 元”,这是科技书的单价,“小明买了 2 本故事书跟 1 本科技书”,这是购买的数量详情,学生需从中提炼关键点,囊括故事书跟科技书的单价及数量。接下来,学生依据上述核心信息思考,要求计算总共花费的钱数,就是求 2 本故事书以及1 本科技书的总价之和,按照“总价 Σ=Σ 单价 × 数量”的公式,分别算出 2 本故事书的总价为 25×2=50 元,1 本科技书的总价为 18×1=18 元,最后两者相加,得出总共花费 50+18=68 元。凭借细读核心内容,学生可以准确抓住题目里的每个信息,转为数学语言跟模型,顺利解题,教师教学时需带领学生养成细读习惯,教
会提炼关键点,加强审题精准度。
三、组织竞赛活动,提高审题速度
虽然细读能让学生更准确掌握题干信息,但如果只关注审题质量,忽略审题速度,考试时可能难以完成所有题目,教师可借助组织竞赛活动增进学生的审题能力。比如,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一)”的教学里,老师可以安排一场“乘法口诀审题比赛”,老师准备一些和表内乘法有关的题目,像:小明家有3 排苹果树,每排 4 棵,总共多少棵苹果树?小红买了 5 盒铅笔,每盒 6 支,她一共买了多少支铅笔?等等。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一起审题并解答题目,竞赛期间,要求学生保证答案正确,同样尽量加快速度,老师可以规定一个时间范围,比如 5 分钟内完成 10 道题目,时间到了后,统计每个小组答对的题目数量,答对最多的小组为胜者。借助这类竞赛活动,学生身处紧张气氛时会不由自主加强审题能力,同样更用心解读题目含义,挖掘解题重点线索,多次加入后,学生审题能力明显增强,顾及速度跟质量,因为唯有准确读懂题意,才能准确作答。另外,教师还可以等竞赛结束之后,安排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分享审题环节中的心得以及方法,比如,有的学生或许会提到,看到乘法题目时,先迅速找到其中两个重要数字,这两个数字就是乘法算式里的两个因数;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讲,借助快速扫读题目,判断属于哪种类型,再使用对应的乘法口诀完成计算。凭借学生之间的交流跟分享,大家可以学到多样的审题方式,逐步增强自己的审题水平。
四、结语
总之,审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解题效率和准确性。小学数学教学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长远且艰难的任务,伴随审题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与融合素养也会全面增强,为学习跟生活打下稳固根基。
参考文献:
[1] 刘远珍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J]. 读写算 : 教育教学研究 , 2014, 000(014):207-207.
[2]马金平.数学学习中培养小学生审题能力的有效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7(2):4.DOI:10.3969/j.issn.1673-6923.2012.02.011.
[3] 杨志芳 .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DOI:10.32629/jief.v2i5.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