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通过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作者

喻鹏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以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有效应对其带来的问题,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

(一)实现“有形”:构建可视化传播矩阵

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站、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能够将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迅速传播到各个角落。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繁华都市,只要有网络覆盖,人们都能便捷获取相关信息,大大提高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业态日益丰富,通过图文、视频、VR/AR 等多媒体形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化内容。例如,通过3D 建模复原石窟寺遗址、布达拉宫等文化遗产,打造线上数字博物馆,让各族群众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二)促进“有感”:激活情感共鸣网络

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的强互动的特性打破了时空限制,已然形成全民参与的讨论、分享、传播的情感共振场域,网民参与相关话题与内容的几乎成本归零。例如,2024 年,“村超“持续燃爆全网,贵州多民族地区民俗传统、民族团结的场景,通过众多网民实地参与、网络互动得以广泛传播,让亿万网民感受到中华多元文化的魅力。

(三)保障“有效”:优化精准化实践路径

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信息精准推送、传播效果的有效评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发展成就等内容。通过分析用户画像,定向推送反映各民族和谐共居等内容;通过对作品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及时了解受众需求,掌握网民关注点,及时调整内容创作方向和作品风格,推动作品取得更好传播效果,让更多网民更直观、更深入地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一)繁杂网络信息干扰正确认知

根据CNNIC 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5 年1 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 11.08 亿,每日发布海量信息,各类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其中不乏虚假信息、错误观点甚至分裂言论混杂其中。个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网络传播极端民族主义、分裂主义思想,歪曲历史事实,妄图消解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信息茧房加剧认知隔阂

目前,各类平台通过以用户浏览记录、兴趣点为基础,不断调整算法策略,从平台层面看,增强了用户黏性,有利于提高用户对平台的依赖,从而提升平台的使用率;但从用户层面看,相同类型、相似观点、同质化内容内容反复向单一用户推送,持续强化用户对某一观点的认知,导致用户接收信息的同质化,导致部分群体陷入单一的文化圈,加剧“信息孤岛““信息茧房“层,不利于跨民族、跨地域的交流融合。

(三)网络技术差距,加剧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之间在网络内容供应差异巨大,网络新技术学习应用时差明显,个别偏远地区内容创作理念、技术、思维陈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内容建设方面亟须紧跟传播业态进步,主动创新内容。

三、利用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一)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弘扬主旋律

一方面,打造优质文化内容。积极引导专业团队紧扣网民关注和喜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制作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网络文化产品,应用AI 等传播技术,通过轻量化、可视化、适网化的形式,推出微视频、网络文学作品等,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

另一方面,引导各类网络主题传播正能量信息,通过主流媒体、互联网企业、网民共同参与的方式,强化正能量信息发布,增强优质内容供给,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事迹、各民族血脉相连、经济互通等内容,树立正面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创新技术应用,提升传播效果

一方面,鼓励各类正能量内容创作主体积极参与。主动分析用户的兴趣偏好、行为习惯等,充分借助算法推荐等技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的精准推送,提升作品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增强用户黏性,提高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沉浸式网络文化体验项目,如数字民族博物馆、线上文化遗址参观等,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体验的真实感和互动性,深化受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

(三)强化网络平台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完善网络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和义务,加强网络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传播分裂思想、虚假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网络法治保障。

另一方面,加强平台自律。引导网络平台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及时清理违法信息内容。同时,鼓励平台开展自律行动,通过制定网络文明公约、发布网络文明倡议等方式,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四)开展网络教育引导,增强全民意识

一方面,学校网络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校网络课程体系,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网络讲座等,持续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社会网络宣传教育。通过网络公益广告、线上主题活动等形式,向全社会普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郑维平、李正亭,互联网时代运用短视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 .7(05)

[2] 陈鹏宇,网络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24.(02)

[3] 陈路路、安俭,新时代互联网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探析[J],民族学论丛,2022(Z1)

[4] 葛数金,运用互联网铸牢西藏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J],西藏发展论坛,2022(04)

作者简介:喻鹏涛(1986.11 ~),男,籍贯 ( 陕西商洛 )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网络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