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高中生积极行为养成的评价研究
杨艳蓉
启东市汇龙中学
引言:
高中阶段,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与自我认知发展常交织,易引发心理困扰,缺乏有效引导支持,学生行为和情绪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教育理念更新后,校园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渐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工具。系统关注心理问题干预,更强调积极行为培养与稳定,科学系统设计与多方协作下,学生能在安全关怀的环境中形成健康心态与建设性行为,这样的支持路径为高中教育注入新的实践价值。
一、校园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的现实需求
(一)高中生心理困境的表现与成因
高中阶段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业任务加重、考试频率增加常常成为心理困境的重要诱因,长时间面对堆积的课业、频繁的模拟测试,压力易引发焦虑情绪、精神紧张与注意力难以集中,部分学生在月考、期中期末成绩出现波动时,会产生自我否定想法与持续的情绪低落,学业带来的困扰之外,与同学间的交往矛盾也会造成心理压力。青春期个体在逐渐形成稳定性格、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对同伴的态度、言行易有敏感反应,日常相处中的矛盾或被小团体排斥的现象,可能带来强烈的孤独感与内心不安全感,家庭环境同样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若父母存在过高的升学期待、日常缺乏深度沟通或采用严厉说教的教育方式,学生往往难以从家庭获得情感支持,长期下来易出现叛逆行为或封闭自我的心理防御,社会环境的复杂特性也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网络上繁杂信息的冲击、社交媒体中他人生活引发的社会比较强化,以及多元价值观带来的认知冲突,使部分学生在明确自我定位和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上陷入迷茫。
(二)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的建设背景
青少年群体心理问题日渐凸显,教育部门与学校察觉单一德育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建设逐步提上议程,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要求学校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开展心理普查与干预,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信息化技术为支持系统搭建重要平台,心理测评工具、线上咨询及行为数据监测的应用,让心理健康管理更具科学性,学校建设中逐步引入专业心理教师与外部专家,构建多学科合作模式,发现问题后及时提供干预,家庭与社会参与被纳入建设框架,家校合作及社会资源整合成为系统完善的必要条件。
二、积极行为养成的系统化路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行为激励的融合
在课程与班级管理里嵌入社会情感学习、认知行为训练,情绪识别、压力调节、同伴沟通等技能随日常学科学习同步推进,配套行为标准与目标契约,积分、徽章、成长档案及阶段性展示构成正向激励链条,校级平台记录个体与群体行为数据,参照基线和变化趋势设定分层支持,普及性活动覆盖全体,对风险信号较高对象提供小组干预与个别辅导。情境演练、任务驱动及服务学习贯穿学期,推动亲社会行为在真实情境中固化,按“评估—目标—干预—反馈—调整”循环推进,反馈采用私密方式,保护自尊与边界,将表现与学业任务联动,强化自我效能与持续内在动机。
(二)多方协作机制在积极行为养成中的作用
校领导、心理教师、年级导师、班主任、科任教师及校外专业机构共同构成协作网络,明确筛查、转介、干预与随访的职责分工,家校沟通借助电子家校本与定期主题工作坊,围绕睡眠、作息、网络使用及情绪管理确立一致化规则,引入同伴支持与朋辈导师制度,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同伴观察与互助打卡。和社区医院、青少年服务中心搭建绿色转介通道,制定风险分级与危机处置流程,包含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条款,每周召开个案与班级行为数据例会,参照早期预警指标调整计划;学期内联合开展课堂管理培训与家长课程;课后社团与志愿服务作为巩固场域,让积极行为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连续场景中得以维持。
三、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的成效与提升方向
(一)积极行为养成的实践效果与经验总结
校园心理健康支持系统运行后,学生在自我管理、学习态度及人际交往方面渐显积极变化,量化考核与行为反馈下,课堂参与度、合作意识显著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冲突应对方式更趋成熟,行为激励机制推动群体氛围改善,个体在集体活动中的责任感与归属感随之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行为训练,违规率、迟到率及课堂违纪现象有所下降,良性行为在群体中渐成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期跟踪发现,积极行为的稳定性需依托持续反馈与阶段性强化,行为成果获公开认可时,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力会同步提升。
(二)系统完善中的关键环节与持续优化
支持系统的完善,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依赖监测机制、资源整合及干预路径的持续优化,行为数据的动态采集与分析是关键环节,定量与质性指标结合,可实现问题识别的前移与干预精准化,专业人员配置的均衡性需进一步提升,培养心理教师、培训学科教师、引入外部专家,能形成更高水平的多专业联动。资源投入上,信息化平台迭代升级可提升系统互动性与反馈效率,干预流程需在预防、干预与康复三个层面形成连续链条,避免服务碎片化,家校社三方协同还需建立更稳定的沟通模式,确保行为养成在多场景中保持一致。
结语:
校园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在促进高中生积极行为养成中成效明显,既改善心理调适能力,也推动学习态度与人际关系良性发展,教育引导、行为激励及多方协作有机结合,让积极行为渐成稳定习惯,在校园文化中发挥长效作用。未来发展需更注重数据化监测、资源优化配置与跨领域合作,持续完善干预模式与反馈机制,构建更科学化、持续化的支持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崔艳雨 . 积极心理健康素养量表的修订及其在初中生中的应用 [D]. 河南大学 ,2023.
[2] 马爱云. 高职生压力感知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广州大学 ,2023.
[3] 彭雅玺 . 生活事件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