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身即山川而取之:郭熙山水画的哲学观探微

作者

陆丽娟 高涵

广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 541006

   

一、引言:北宋语境下的林泉之志

北宋时期,山水画艺术臻于鼎盛,文人意识的自觉与理学思潮的勃兴共同孕育了独特的审美精神。郭熙,作为北宋中期画院卓然大家与理论巨擘,其艺术实践与画学论著《林泉高致》,不仅代表了当时山水艺术的最高成就,更深刻地形塑了后世山水画的观念范式。在《林泉高致》中,郭熙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这一命题,绝非简单的写生方法论,而是凝结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与艺术创造精髓的核心美学观。它既是对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念的创造性继承与超越,更将艺术家主体与自然客体的关系,提升到一种“物我交融”、“天人冥合”的哲学高度。对这一命题的深度解读,是理解郭熙艺术灵魂、把握中国山水画内在哲学精神的锁钥。

二、观照自然:多维度审美意象的生成

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根基,在于对自然山川进行极其精微且充满能动性的审美观照。他强调这种观照必须是全方位、沉浸式的,是主体全身心投入自然怀抱的动态过程。

1. “饱游沃看”与动态视角: 郭熙深谙山川之灵在于其变。他要求画家“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即通过不断的位移转换,从不同空间位置、不同时间维度(“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变态不同”)去体察对象。远观取其势,近看取其质;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唯有经历“饱游沃看”的长期浸润,才能捕捉到自然内在的生命韵律与瞬息万变的情态。这种观察摒弃了静态、孤立的视角,代之以一种流动的、交响的、充满时间性的体验,使山川的“形势气象”得以完整呈现于胸臆。

2. “三远法”:空间意境与心物交融的创造: 郭熙对中国乃至世界艺术理论最杰出的贡献之一,是其系统提出的“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这不仅是解决画面空间结构的透视法则,更是营造不同意境、引导观者情感体验的哲学路径。

“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营造雄伟崇高、气势逼人之感,体现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展现空间的层叠幽邃、曲折无尽,引发探秘寻幽之思。

“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传达开阔辽远、冲融缥缈的意境,导向平和淡泊的心境。

郭熙通过“三远”的经营,超越了单纯的视觉模仿,将物理空间升华为充满主体情思与宇宙意识的“意境空间”。它要求画家不仅“看见”山川的物理形态,更要“心游”其间,体味其“可居”、“可游”的精神家园属性,最终在画面上实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这正是“身即山川”在空间维度上的完美体现,画中之“远”实为心中之“境”。

三、澄怀味象:审美心胸的涵养与意象熔铸

“身即山川”绝非被动的物理位移,其核心在于主体心灵的澄澈与升华。

郭熙深刻认识到,审美意象的生成,最终依赖于画家内在精神世界的丰盈与超越。

1. “林泉之心”的养成: 郭熙强调画家必须具备“林泉之心”——一种摆脱世俗功利羁绊、虚静空明、亲近自然的审美心胸。他认为“看山水亦有体”,若“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山水的真意荡然无存。唯有涤除“尘嚣缰锁”的俗念,怀抱“烟霞仙圣”的向往,以“万虑消沉”的虚静状态去亲近自然,才能与山川之灵达成深度的精神共鸣。这种“林泉之心”是“身即山川”得以升华的灵魂保障。

2. “所养扩充”与意象熔铸: “身即山川而取之”的过程,是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的辩证统一。郭熙明确指出:“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沃看,历历罗列于胸中。” 广泛的游历观察(“所经众多”、“所览淳熟”)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涵养与熔炼(“所养扩充”)。这包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理”),对前人经验的广泛吸收,以及自身道德情操、学识阅历的全面提升。唯有如此,纷繁的自然物象才能在胸中经过筛选、提炼、融合(“所取精粹”),最终“磊磊落落,杳杳漠漠”地涌现为统一、完整、充满生命力的胸中意象(“胸中之丘壑”)。此意象已非自然原型的简单复制,而是浸透了画家生命体验与哲学沉思的“第二自然”。

结语:永恒的山水心印

郭熙以其“身即山川而取之”的深刻哲学观和卓越的艺术实践,将中国山水画艺术推向了新的思想与审美高峰。他构建了一套从观物方式(多角度饱游沃看)、空间法则(三远法)、心灵修养(林泉之心)到意象熔铸(所养扩充、所取精粹)的完整创作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主体生命对自然的深度沉浸与交融,实现自然造化向艺术心源的转化升华。《早春图》等不朽杰作,正是这种哲学观最璀璨的视觉结晶,其展现的宇宙生机、和谐意境与生命质感,跨越时空依然撼动人心。

郭熙的理论与实践,深刻影响了后世如李唐、马远、夏圭乃至“元四家”等大师,其“三远法”成为经营山水空间的圭臬,“林泉之心”的追求则成为文人画家的精神标尺。在当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面临深刻反思的语境下,郭熙“身即山川”所蕴含的尊重自然、融入自然、追求精神超越与和谐共生的哲学智慧,更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创造,源于对生命与宇宙的深刻体认与真诚对话。郭熙的山水,不仅描绘了北宋的丘壑,更铸刻了一颗永恒跃动的“林泉之心”,成为中华艺术精神长河中一座不朽的灯塔,照亮着后学“澄怀味象”、“中得心源”的永恒艺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