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

张方

四川省汉源县九襄镇第一小学

引言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核心素养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认知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因此,深入探讨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与内容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实施路径与育人成效。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超越传统知识本位的局限,转向以能力发展和素养形成为根本取向。数学核心素养涵盖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以及数据分析等多个维度,这些要素共同构成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基本框架。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系统融入上述素养维度,体现知识习得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以“三角形的分类”教学为例,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的外显特征,更应聚焦学生在分类过程中所经历的观察、比较、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活动。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三角形素材,引导学生依据边长关系或角度特征进行自主分类,促使学生在操作与辨析中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在描述分类标准与表达分类结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规范的数学术语,如“等边”“等腰”“不等边”等概念,强化其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进而提升数学抽象水平。此类目标设计不仅指向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更强调思维过程的可视化与素养发展的可测性,使教学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系统建构与高阶思维能力的持续发展。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内容整合

教学内容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其组织与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建构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在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下,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的知识线性排列,而应依据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结构化重构与意义化整合。以“分数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需超越孤立讲授分数定义的传统模式,将分数的概念生成、符号表达、大小比较、等值转换等内容置于统一的认知框架中,形成具有内在关联的学习单元。通过设计真实可感的生活情境,如公平分配物品、测量不完整量等任务,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与问题解决中体悟分数作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本质含义。在此过程中,注重分数与已有数概念的横向衔接,有意识地将其与小数、百分数建立多维联系,借助数轴、面积模型等表征工具,促进学生对数系扩展的系统理解。同时,嵌入分数在不同文明中的历史演变过程,如古埃及单位分数的应用、中国古代“半”“弱半”的表达方式,不仅增强知识的文化厚度,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社会性与历史性。这种整合性内容设计,既强化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又为抽象思维、模型意识和数学语言等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认知平台。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评价

(一)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需突破传统讲授式模式的局限,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的多维教学体系。探究式教学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完整数学思维过程,有效促进高阶认知能力的生成。以“圆的周长”教学为例,学生在真实操作中测量不同圆的周长与直径,记录数据并进行比值分析,逐步发现π 的稳定规律。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对数学公式的理解与建构,更在实践中培育了数据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中强调过程性体验,使知识获取与方法习得同步发生,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知跃迁。与此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为数学思维的外化与交互提供了有效路径。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角色分工、思路陈述与策略协商,在集体认知冲突与观点整合中深化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合作过程中,个体思维通过语言表达得以显性化,同伴间的质疑与补充进一步激发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这种社会性互动不仅提升了问题解决效率,更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与协同思维品质。两种教学方式在功能上互补,在实施中互融,共同服务于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模型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推动课堂教学由知识传递向素养生成的深刻转型。

(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助力核心素养培养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系统运行的关键反馈机制,其功能已从传统的学业测评逐步转向对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动态诊断。在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体系需突破单一结果性评价的局限,构建以过程性、发展性为核心的多维评价模型。通过融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形成主体多元、视角互补的评价闭环,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自评有助于学生建立元认知意识,促进反思能力的发展;互评则在真实互动情境中提升学生的表达与批判性思维;教师评价依托专业判断,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度、问题解决策略及情感态度进行价值引导。评价内容应涵盖知识理解、思维品质、探究能力、合作意识等多个维度,尤其关注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表现出的迁移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借助课堂观察记录、学习档案袋、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等手段,系统采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数据,实现从“看得见的学习”到“可评估的素养”的转化。例如,在“测量与数据”单元中,不仅评估学生对单位换算的掌握,更应分析其在数据收集、图表绘制与结论推导过程中体现的逻辑严谨性与表达清晰度。此类评价机制有效连接教学目标与素养发展,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实施。

结论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优化整合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为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策略,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雪青 .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20):2-5.

[2] 王建华 . 核心素养视角下乡村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研究 [J]. 新校园 ,2025,(04):34-36.

[3] 董士武 .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21):98-101.

[4]关玥.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项目式学习[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5,(0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