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背景下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创新
翁瑜
安顺学院
引言
教育是立国之本和兴邦之基,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决定教育发展方向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而高校是社会文化继承和建设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基本精神体现了天下为公、为政以德、自强不息、讲信修睦等内涵,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融入高校育人过程,对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更显迫切,“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便在新时代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它不仅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时代发展、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关键路径。
一、高校“文化育人”的时代背景与价值意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云变幻、文化激荡,文化的内核力量更显突出。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大使命,如何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和高校育人进行有效交互,在高校教学中融入“文化育人”的元素,对于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优秀青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情怀,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育人”的时代背景
在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价值观相互交锋,日益激烈。高校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侵蚀。强化“文化育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思想根基,是帮助青年学子坚定文化自信、明辨是非、抵御错误思潮的迫切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积淀的民族精华,是文化育人的丰富资源,能够满足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等各个层面的育人需求。推进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让“文化育人”深入滋养学生的精神,才能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新时代人才的培养。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还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精神力量的重要助力。高校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阵地,承载了为党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因此,“文化育人”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民族情怀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力。
2、“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灵魂,对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化育人”,能够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与价值冲突中坚定民族文化的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不仅能在专业领域成为人才,也能在社会生活中成为善良坚韧、有内涵的“文化人”。同时,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关乎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具有深厚人文情怀、高度文化认同的人才能够为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正向价值引导,继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文化育人”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单向灌输、知识化倾向严重、评价机制不合理等等。
1、教学方式呈现单向灌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学方式正逐步走向多元化,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尽管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播放相关影视资料、采用课堂讨论等方式,但是,因为课时等因素的限制,“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仍占主流,缺乏实践和体验,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2、教学目标倾向知识传授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倾向于梳理和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等等,或者是按照文学产生发展的时间顺序讲解经典作品,如诗词、小说等等,教学侧重于知识点的掌握而非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体验与感悟,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3、评价机制单一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考核方式多采用期末论文或者出卷考试的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相对忽视了学习的过程性和表现性。这种考查方式难以有效评估学生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
三、“文化育人”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
1、强调“参与式”、“项目式”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单项灌输的教学方式,采用经典诵读、情境体验、实践研学(参观博物馆等),以“参与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丰富的线上资源辅助教学,围绕课程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并分析,课上讨论发言,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必要的引导,让每一个学生提高学习的体验感和参与度。“项目式”学习可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文化项目,如古代建筑中体现了怎样的风水智慧、拍摄短视频介绍家乡的民俗、策划一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等等。
2、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与素养培育”转变
教学目标从侧重知识传授转向文化认同、精神传承的引导。比如在讲授中国神话故事“精卫填海”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以“中国天眼”以及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为例,在很多技术被西方卡脖子的艰难境地中,中国的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立志要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难题。最终“中国天眼”成为世界天文的“中国智慧”,在射电天文领域领先世界 20年;港珠澳大桥沉管技术难题的攻克,也让中国在沉管技术领域从跟跑到领跑,“中国标准”一跃成为“世界标准”。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代代传承,已经深深浸入民族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就不仅只是知识的记忆,而是民族意识的强化和对民族精神的深刻领悟。
3、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
期末考查适当降低期末考试的权重,建立期末考试与“过程性”、“表现性”的综合评价机制,提高课堂讨论、实践作品、项目汇报、活动策划等过程性表现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参与度。通过学习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结语
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入高校教学,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行之路,对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有重大意义。只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教育智慧,在学子心田播散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助其生根发芽,才能培养出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深厚文化素养和民族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崇高目标。
作者简介:
翁瑜(1974- ),女,贵州都匀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