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育人视域下区域整体化推进高中劳动教育的探讨
钟义
重庆市永川双石中学校 402160
引言:劳动教育是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党和国家也在强调各个育人环境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然而当前高中教育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课程体系不完整和师资力量薄弱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在限制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因此,从区域整体化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高中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对于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全面育人视域下区域整体化推进高中劳动教育探讨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全面育人视角下劳动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参与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还能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和责任感,例如,在参加校园劳动、社区服务和职业体验等活动的时候,学生能够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区域整体化推进的高中劳动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在与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能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体会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从而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1]。
二、全面育人视域下区域整体化推进高中劳动教育探讨的策略
(一)构建区域协同育人机制
区域协同育人机制是推进高中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措施,学校是劳动教育进行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家庭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的积极参与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社会则能够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进一步拓宽劳动教育的空间,三者的协同合作能够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体验。
以人教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一第一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本班学生深入讲解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的关系,还积极与当地的一家国有企业和社区服务中心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活动,在实地观察工人工作的过程中,学生成功理解劳动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在参与活动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也能进一步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成就感,学校还鼓励学生家长在家安排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等,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劳动意识,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共同作用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最终达成劳动教育的全面育人目标。
(二)优化劳动课程体系
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提升劳动教育的关键因素,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涵盖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在活动组织和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为本班学生组织项目式学习和志愿服务,以此来进一步增强本班学生的参与感,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也应该充分与学科课程相结合,使劳动教育能够变得更为系统化和规范化,为学生未来各项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以人教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四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将劳动教育融入价值教育,积极组织本班学生参与当地社区组织的帮助老年人和清洁环境等志愿活动,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所在,为社区的各个老人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本班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深刻价值,这种将劳动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能让学生深入思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入关联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还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塑造,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之间的联系,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思政教师应该持续探索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以更好地达成劳动教育的整体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彩霞 . 新时代高中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探究 [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5, 26(02):67-71.
[2] 冯海霞 .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对策探究 [J]. 科学咨询 ,2025, (02):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