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多维路径探索: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

作者

逯春晓

四川师范大学

引言:文化育人的时代命题

在“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深化落实的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已超越传统文娱范畴,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教育部 2024 年高校文化建设调研显示, 92% 的高校已将文化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短期轻长效”等结构性矛盾。这不仅制约了校园文化的育人效能,也削弱了文化活动的可持续性。

本文以“价值引领—实践创新—机制保障”为主线,融合文化育人理论、教育生态学视角与参与式学习理论,结合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商丘学院、河南城建学院等国内典型案例,探索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系统性路径与多维创新模式,旨在为高校文化育人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范式。

一、理论框架:多维育人理念的融合创新

(一)五育融合的价值锚点

商丘学院构建的“五维活动矩阵”具有范式意义:通过“经典诵读 + 书法工作坊”强化德育浸润,依托“创意实验室 + 学科竞赛”激发智育动能,创设“四季体育联赛 + 非遗武术课”促进体育养成,打造“海棠艺术季 + 校园戏剧节”深化美育实践,开展“校园农园 + 社区服务”落实劳育要求。这种将单一活动升级为“五育触点”的设计,使 2024 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优秀率提升17% ,印证了教育部《高校五育融合发展报告》提出的“活动场景化育人”理论。

(二)三全育人的协同逻辑

天津大学“时叙棠茉”项目以 130 年校史为文化根脉,将天津非遗茉莉花茶技艺与“海棠文化”结合,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链条。学生团队在非遗调研、产品设计、品牌运营中,既完成跨学科知识应用,又通过文化体验店勤工岗实现“造血式”育人。2025 年海棠季单日销量破 300 杯,微博话题阅读量超 500 万, 83% 的参与者认为“在实践中深化了文化认同”,体现了“共生共享”规律:当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创造,文化内化的深度显著增强。

(三)心理育人的深层介入

中国大学生在线数据显示, 76% 的心理危机预警发生在课外活动场景。河南城建学院将“心理情景剧 + 朋辈辅导”融入宿舍文化节,通过“我的情绪日记”主题活动,结合积极心理学PERMA 模型(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成就),使学生心理测评优良率提升 22% 。该模式精准匹配大一适应期、大三焦虑期等心理发展阶段,呼应了教育部《高校心理育人指南》提出的“活动载体心理化”要求。

二、实践路径:四大创新维度的实证探索

(一)价值引领型活动:从“知识灌输”到“意义建构”

南开大学“校史茶叙”项目将校史与沉浸式体验结合,设计“校长下午茶+ 校史剧本杀”,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允公允能”校训内涵。新生校史认知测试优秀率从 58% 提升至 89% ,印证了“传承与创新统一”理论。当学生在“虚拟校董会”中讨论“如何用短视频传播校史”,文化认同在情境体验中自然生成。

(二)品牌矩阵建设: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

河南城建学院打造“六节两会三讲堂”体系,实现“月月有主题、季季有高潮”。其中“领雁青春报告会”三年孵化创业项目 47 个,就业质量提升19%< 。同时依托建筑类专业建设“中外建筑文化长廊”,让学生在浮雕墙、景观亭的沉浸式体验中建立专业文化自信。这与《大学文化建设活动实施路径》提出的“学科文化特色化”原则高度契合。

(三)环境育人升级:从“物理空间”到“文化场域”

天津大学“海棠文化带”改造,将建筑立面转化为“时光画廊”,在求是亭设立“声音邮局”收录师生对校训的个性化解读。相关研究表明,环境沉浸

度每提升 10% ,学生文化认同度提高 8.7% 。这种“可阅读的校园”理念,让校园空间成为“无声的课程”。

(四)数字赋能创新:从“线下为主”到“虚实共生”

中国传媒大学“数字文化云平台”整合校史馆 VR 漫游、大师课直播、文创数字孪生等功能,2024 年线上活动参与量达线下的3.2 倍。“虚拟毕业礼”让未能返校的毕业生以数字分身参与仪式,视频号转发超 10 万次。这种“元宇宙 + 文化育人”探索,突破了文化活动的时空限制。

三、长效机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师生共创的参与机制

河南城建学院“学生提案制”通过“校园文化议事厅”征集方案,给予专项经费支持。2024 年立项的“非遗手作市集”由学生自主策划、教师观察指导,最终孵化出3 个创业团队,活动参与度提升 41% 。这种“学生主体 + 教师引导”模式,实现了共生育人的目标。

(二)量化与质性结合的评估体系

商丘学院构建“三维评估模型”(活动影响力、育人实效性、师生满意度),引入 NPS、KANO 模型等工具,使“五育融合”系列活动 NPS 值达 68,较传统活动提升 23 个百分点。这一转向,有效破解了“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困境。

(三)资源整合的生态网络

天津大学“河海津韵文创联盟”整合政府、校友、企业资源,形成“非遗传承—产品开发—市场运营”闭环。与故宫文创的联名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还创造了校礼新IP“北洋四季茶盒”,实现文化反哺与品牌延续。

四、理论拔高:从“活动- 文化- 育人”到“系统治理”

结合上述实践与案例,可以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提升为系统治理工程,形成以下共识:

制度化与常态化并重:活动应融入学校制度、课程体系与考核机制,避免“节日化”短期行为。

多层级协同治理:实现校级战略、学院实施、社团执行与社会支持的四级协同,既保证规模,又保证深度。

反思性评估与学术化建构:鼓励校际比较研究与长期追踪研究,推动基于证据的政策调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育人范式。

结语:走向文化自觉的育人新生态

当天津大学的“海棠茶香”飘进社区,当河南城建的“建筑文化长廊”成为城市地标,当商丘学院的“五育活动”写入地方教育规划,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正从“盆景”走向“森林”。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把握“育人”本质,构建“价值引领—实践创新—机制保障”的完整链条。随着教育数字化、非遗传承与校城融合的深入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必将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力量,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书写高等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