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深刻把握伟大斗争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时代特征

作者

李皖青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一、伟大斗争精神的理论渊源与历史演进

(一)马克思主义斗争思维的革命性奠基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种斗争思维不仅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批判中,更强调通过革命实践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恩格斯进一步强调,“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揭示了斗争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将斗争精神从阶级对抗的具体形式中抽象出来,升华为一种主动应对矛盾、推动历史进步的方法论[1]。

(二)百年党史的斗争实践淬炼

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伟大斗争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一穷二白”的基础开展工业化探索,在自力更生中抵御外部封锁;改革开放以来,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体制僵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将“进行伟大斗争”纳入“四个伟大”战略布局,强调“斗争精神贯穿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过程”。从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到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从反腐败斗争的“零容忍”到科技领域的“攻坚战”,斗争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斗争精神的价值立场。在革命年代,斗争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新时代,斗争聚焦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例如,脱贫攻坚战中“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疫情防控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守,均彰显了斗争精神的人民性本质[2]。

二、新时代伟大斗争精神的多维场域与实践特征

(一)国际战略博弈:应对“东升西降”的复杂局势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斗争呈现新形态。美国对华科技封锁升级,2023 年以来多次扩大半导体出口管制范围,试图遏制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中国则以自主创新回应挑战,在量子通信、核聚变等领域取得突破,如中国环流3 号实现百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运行,为清洁能源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多边主义,推动解决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热点问题,以“四个应该”“三点思考”等原则主张凝聚国际共识,彰显负责任大国的斗争智慧 [3]。

(二)国内改革攻坚:破解深层次矛盾的关键突破

“十四五”规划收官阶段,中国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能源消耗强度控制等挑战。以科技创新为例,美国对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投资限制倒逼中国加快自主研发,华为鸿蒙系统、阿里云数据库等成果打破技术垄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持续推进,2025 年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以零容忍态度清除腐败存量、遏制增量。乡村振兴中,“95 后”驻村干部钟豪然通过电商助农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将“后备箱带货”升级为系统性产业帮扶,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三)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创新突围

科技领域的斗争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重要战场。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导致中芯国际等企业面临技术封锁,但中国通过“新型举国体制”集中攻关,2023 年实现 28 纳米芯片量产,并启动 14 纳米生产线建设。科学家精神与斗争精神深度融合,北斗团队攻克星间链路技术、嫦娥团队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均体现了“知重负重、苦干实干”的斗争意志。在人工智能领域,清华大学LCM 模型、百度文心一言等成果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展现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创新勇气。

三、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方法论与实践路径

(一)坚持辩证思维,把握斗争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中美科技竞争中,既要看到短期技术差距,更要看到中国在 5G、新能源等领域的比较优势,通过“非对称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在国内改革中,需统筹发展与安全,如“双碳”目标下既要推进能源转型,又要保障传统产业平稳过渡,避免“一刀切”引发系统性风险 [4]。

(二)强化战略定力,掌握斗争主动

面对外部打压,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在台海问题上,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通过《台湾问题白皮书》等文件阐明立场,同时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化区域合作,对冲外部风险。在科技领域,制定《科技进步法》明确“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通过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政策构建创新生态。

(三)发扬团结精神,凝聚斗争合力

斗争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依靠人民、团结各方。在脱贫攻坚中,“全国一盘棋”的协作机制汇聚全社会力量;在疫情防控中,“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织密基层防线。国际层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平台,团结“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结语

伟大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淬炼中形成的精神标识,其基本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以人民为中心,以辩证统一为方法论。在新时代,这一精神呈现出国际战略博弈、国内改革攻坚、科技自立自强等多维特征,要求我们在斗争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深刻把握伟大斗争精神的内涵与时代特征,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唯有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格,才能在风险挑战中赢得主动,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赵丽莎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观的价值意蕴、核心要义与思维特质[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5,(02):55-64.

[2] 王顺 , 曹正春 . 中国共产党伟大斗争精神的百年演进与经验启示 [J].社会与公益 ,2025,(04):130-132.

[3] 徐叶军 , 赵久霞 . 中国共产党伟大斗争精神的历史逻辑 [J]. 中国军转民 ,2024,(21):182-184.

[4] 宫玉涛 , 张静月 . 以伟大斗争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J]. 探求 ,2024,(05):5-12.DOI:10.13996/j.cnki.taqu.2024.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