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黄南州文化旅游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作者

周冬梅

中共黄南州委党校 青海同仁 811399

在经济发展路径持续迭代的今天,文化旅游凭借其强综合性与高带动性,正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引擎 [1]。地处青海东南部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坐拥热贡艺术、神箭民俗、蒙藏风情、游牧传统等独特文化基因,更有坎布拉丹霞地貌等壮美自然景致,这些富集的文旅资源为当地发展铺就了先天优势。但如何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以文旅产业撬动区域经济协同进步,仍是黄南州亟待破解的现实命题。探究文旅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方略,不仅能拉动经济增长、拓宽就业渠道、优化产业结构,更对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具有深层意义,实为黄南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

一、黄南州文化旅游现状

黄南州文旅资源禀赋独特且发展动能强劲。在文化层面,热贡文化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唐卡、壁画等多元艺术,同仁地区的热贡唐卡产业形成“户户设坊、人人习艺”的格局,38 类相关专利商标获批,“热贡唐卡”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神箭文化借年度“五彩神箭邀请赛”活态传承,传统射箭的民俗底蕴成为吸引游客的文化标识。在旅游层面,旅游资源呈现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特色,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集丹霞地貌、高山湖泊和原始森林,嶙峋山体与李家峡水库构成雄奇景观;同仁热贡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有隆务寺等藏传佛教古建筑群,寺内文物极具价值;4 处全国及 13 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保留传统民俗与生活肌理。在产业发展层面,文旅经营主体超600 家,开发33 大类1000 余种文旅产品,公布80 余种特色美食;住宿体系完善,有 166 家酒店及乡村接待点;融入青甘川旅游环线,构建多层级线路网络,2024 年旅游人次和综合收入双突破。但文旅融合存短板:非遗与民俗多静态展示,未转化为体验内容;部分景区设施升级后服务精细化不足,旺季指引紊乱、应急滞后,需优化融合路径释放赋能效能。

二、黄南州文化旅游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一)产业融合机制

产业融合构成黄南州文旅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纽带,通过与农业、手工业、体育产业的深度联动形成发展合力 [2]。在农文旅融合领域,乡村旅游依托田园生态资源,开发果蔬采摘、农事劳作等体验项目,既丰富旅游场景,又拓宽农产品直销渠道。如尖扎县乡村借特色种植基地打造休闲农业集群,年接待游客量占全县三成以上,带动农户收入较传统种植模式提升 40% 。手工业与文旅的协同以唐卡产业为核心,从矿物料采集、胶矾水调制到金箔贴饰等全链条工序,带动颜料制作、木框加工等配套行业发展。热贡文化产业园区通过“画院集群 + 培训基地 + 产销平台”模式,集聚画师及相关从业者超万人,年创作唐卡超 5 万幅,衍生品销售额占文化产品总营收的 65% ,形成规模化产业生态。文旅与体育产业的跨界融合以“五彩神箭邀请赛”为载体,赛事期间配套举办非遗展演、民俗市集等活动,带动参赛地餐饮、住宿消费增长 30% 以上,使传统体育项目成为激活区域消费的重要引擎。

(二)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的均衡性是黄南州文旅产业持续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已构建起政府、企业与居民三方协同的利益架构。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规划编制及基础设施投入筑牢发展根基,在推进旅游公厕、道路标识系统等设施升级的同时,从产业增长中获取税收增量与就业扩容等社会收益。企业作为市场运营主体,以黄河民宿等项目为依托,提供食宿及文化体验服务,在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的过程中实现经营收益。居民深度融入利益链条:部分居民通过从事导游服务、经营农家乐、售卖唐卡等手工艺品获得直接经济回报;旅游发展带动村落道路拓宽、水电设施升级,切实提升了居民生活便利度。政府联合企业开展技能培育计划,提升居民参与能力与经营水平,确保发展红利得到合理分配与持久共享。

(三)创新驱动机制

创新驱动为黄南州文旅产业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核心动能,体现在产品革新、营销模式与管理体制等维度的系统性突破。产品创新聚焦文化元素的现代表达,开发热贡文化沉浸式工坊,游客可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参与唐卡矿物颜料调配、线描勾勒等核心工序,通过具象化体验深化对文化内核的认知,此类互动项目使游客停留时长平均延长 2.3 天。营销创新构建“线上矩阵+ 线下场景”的立体传播体系,线上依托短视频平台打造“热贡画师的一天”等原生内容,线下在一线城市商圈设置唐卡动态绘制展柜,其中“坐着地铁游青海”主题推广触达超千万人次,带动省外游客占比提升 17%c 。管理创新通过建立热贡艺术产业园区管委会等专门机构,实施“非遗工坊星级评定”制度,对达标主体给予税收减免与宣传倾斜,推动 200 余家小微文旅企业实现规范化运营,促进行业整体效能提升。

三、黄南州文化旅游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践对策

(一)加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

黄南州文旅资源富集但整合度偏低,需打破地域与行业分割,实施系统性梳理与优化配置 [3]。可将分散的唐卡工坊、传统村落与自然景区进行空间串联,构建复合型文旅线路产品。同时深耕文化内核以提升附加值,针对热贡文化,除静态展示艺术品外,可通过文化讲坛、艺术展演等多元形式,系统呈现其历史脉络、艺术特质与文化价值。推进互动体验产品开发,如建设热贡文化主题博物馆,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文化感知场景。

(二)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布局

针对当前文旅产业布局的结构性失衡与同质化竞争问题,需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规划。同仁市应聚焦热贡文化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规划建设唐卡艺术小镇、文创街区等载体,强化文化IP 的品牌辐射;尖扎县依托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的生态基底,重点培育生态旅游与休闲度假业态,布局高端度假酒店及生态体验项目;泽库县与河南县需深挖草原文化与游牧传统,开发草原观光、民俗沉浸、马术展演等特色项目,打造草原旅游特色聚落与民俗文化体验区 [4]。通过精准化布局引导区域协同,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文旅产业体系,助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三)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与品牌建设

服务品质是文旅产业发展能级的核心指标,需构建分层分类的从业人员培育体系。针对导游、酒店服务人员、餐饮从业者等不同岗位,开展定制化技能提升项目,包括讲解艺术精进、服务礼仪规范、餐饮卫生管控等专项培训,系统强化服务队伍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意识。品牌建设以“西域胜境・神韵黄南”为核心 IP,通过举办国际唐卡艺术展、草原文化论坛等高端活动深化内涵,依托国内外主流媒体矩阵与重要旅游展会平台,实施精准化传播策略,系统展示文旅资源独特价值,推动区域文旅品牌向国际化、精品化进阶。

(四)强化文化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基于黄南州脆弱的生态基底,文旅产业发展需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构建协同共生模式。建立刚性生态保护制度与旅游开发标准体系,对旅游项目实施全流程监管,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维护均嵌入生态约束条款,如景区建设强制采用环保建材与节能技术,最大限度降低开发活动对原生环境的扰动。推进生态保护宣教常态化,通过景区环保标识系统、公益实践活动等载体强化公众生态自觉,引导形成文明旅游行为范式。鼓励本地居民参与生态管护,构建“保护 -发展- 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文旅开发与生态存续相互支撑。

四、结语

黄南州所拥有的丰厚文旅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石与拓展依托。通过全面梳理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健全产业融合、利益分配、创新驱动等基础机制,再配合资源整合开发、产业布局优化、服务品牌升级及生态协同保护等具体举措,能够进一步激发文旅产业的带动潜能,达成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同统一。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需动态洞察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发展路径,推动文旅产业向高质量方向迈进,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持续输送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何静 , 冯学钢 . 文化与旅游融合对经济韧性的影响 [J]. 地理科学 ,2025,45(6):1259-1269.

[2] 晋艺波 , 张玉梅 . 青海省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42(2):74-78.

[3] 袁渊 , 于凡 . 文化资源、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评价 -- 以50 个重点旅游城市为例 [J]. 统计与决策 ,2024,40(11):114-119.

[4] 廖慧娟 , 李琳达 , 陈戈 . 清远北江文化旅游经济带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 ,2025(1):139-141.

周冬梅 女,1983.11,撒拉族,本科,高级讲师,区域经济学,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