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自然材料在幼儿美术创作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作者

孙晓杰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  264205

一、问题提出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把“亲近自然”列为艺术领域首要前提,但调研发现,不少幼儿园仍停留在“彩笔 + 白纸”的惯性模式:自然材料被当成摆设,创作过程教师高控,作品千篇一律。如何立足本土四季资源,把自然材料真正转化为幼儿“带得走”的创新能力,成为区域教研的新命题。

二、理论支点

本研究聚焦“城市自然材料”的美术创新应用。项目取材自园所周边 200米范围:梧桐落叶、松果、建筑碎石、地铁施工木条、雨后青苔、快递纸箱等,构建“城市自然百宝箱”。理论层面,依托罗恩菲德“自然—感官—创造”链,儿童通过触摸粗糙树皮、嗅闻潮湿青苔、聆听松果碰撞声,激活多通道感知,形成原创意象;瑞吉欧“百种语言”视角下,教师不设“画什么”,而是问“这根木条想变成什么”,引导儿童用材料“说话”,如“木条 + 松果”变身“城市刺猬”,“碎石 + 落叶”拼出“地铁地图”;陈鹤琴“活教育”则强调“材料从生活中来”,本项目所有自然物均为儿童亲手捡拾、清洗、分类,完成“发现—再造—展示”的闭环,实现城市环境下的“就地取材”与“创意再生”,为无农田、无季节性资源的城市园所提供可复制的自然美术课程范式。

三、创新目标

1、构建城市自然“百种材料库”

首要创新,在于重新定义“自然材料”的边界,不再依赖传统田园作物,而是以城市生态为矿,系统构建“200 米生活圈自然材料库”。儿童在教师引导下,连续两周“城市寻宝”,从梧桐落叶、雨后青苔、快递纸箱等看似废弃之物中,筛选出安全、可塑、富纹理的42 种自然与准自然材料,完成“采集—清洗—分类—命名”四步仪式。每一种材料都配以儿童自创的“感官词卡”,如“松果:像爸爸的胡茬,会唱歌”,实现“物—感—语”三重编码。此举不仅拓展了自然材料的来源维度,更将瑞吉欧“材料即语言”理念落地为可触摸、可命名、可组合的“城市字母”,为后续多元表达奠定物质基础,真正让城市儿童“把自然带回家”。

2、从“拿来就用”到“发明才用”

创新聚焦“工具主权”回归。传统美术活动习惯以现成画笔、剪刀、胶水“三宝”打天下,本项目则提出“无工具起点”:教师只提供安全基底(厚纸板、麻布),一切“画具”必须由儿童自主发明。落叶卷成“叶笔”,木条绑上松果变“滚刷”,碎石边缘成为“凿刀”,快递纸箱裁剪为“印模”。在“发明—试错—优化”三轮迭代后,孩子们共创造出 17 种“新画具”,并自发命名“青苔橡皮”“树皮印章”等。工具反转不仅激活了儿童的工程思维,更让材料与工具的边界彻底模糊。此举有效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流畅度与原创性,实现罗恩菲德所言“感官经验越原初,表现越多元”的链式反应。

3、让作品“继续生长”

创新落在“展览”与“评价”维度,提出“时间策展”概念:作品不再以“完成即封顶”的方式上墙,而是被放置于园所露天阳台,接受风、雨、阳光、昆虫的再创作。教师引导儿童在0小时、24小时、72小时、一周四个节点进行“材料表情”观察记录,用拍照、口述、速写等形式捕捉“变化痕迹”。一周后,“地铁地图”被雨水冲散,碎石移位,落叶卷曲,孩子惊喜地发现“城市在继续画自己”。由此生成“动态展”——《会老的自然》。评价标准亦从“像不像”转向“变没变”“怎么变”“我学到了什么”,并引入家长扫码留言,形成“自然—儿童—公众”三方对话。时间策展让“活教育”真正活起来:课程不再止步于课堂,而与自然时间同频,与生命过程共振。

四、活动流程(五天深度项目)

Day1 城市寻宝

幼儿背“自然侦探包”,沿园所 200 米半径出发,寻找非人工丢弃物:梧桐落叶、松果、地铁围挡木条、雨后青苔、快递纸箱。教师只给“安全 + 可洗”两条底线,鼓励用“三感一票”法——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再投票“带它回家”。午间完成“材料入籍”:冲洗、晾晒、写身份牌,建立“城市自然百宝箱”,为后续创作提供多元符号库,实现材料即语言的第一步编码。

Day2 工具发明

清空美工区,只留麻布底板,教师宣布“没有画笔”。幼儿自由组合百宝箱材料,用绳子、橡皮筋、胶带尝试绑定,发明“叶笔”“松果滚刷”“碎石凿刀”等 12 种新工具,并记录“使用手感”。试错中自发产生“加固”需求,教师顺势引入“缠绕”“打结”技能,完成工具反转,让材料与手段身份互换,激活工程思维与原创表达。

Day3 色彩实验

不提供现成颜料,幼儿把梧桐叶揉汁、青苔捣碎、纸箱泡水,得到“叶绿”“青灰”“纸箱棕”三原色,再用木片刮、海绵拍、吹气瓶洒,测试“纹理 + 透明度”。教师引导观察色彩随时间氧化变深,引出“城市也会老”概念,孩子主动为每色取名“公交车绿”“大楼灰”,完成城市自然专属色谱,实现感官与情感的二次编码。

Day4 空间创作

移步露天阳台, 3×2 米麻布铺地,幼儿用自造工具与城色,在布上留下“通勤路线”“公园脚印”等意象。教师鼓励“边画边说”,把工具声音、身体动作同步入画。作品完成后不回收,任其日晒雨淋,启动“时间策展”。孩子记录“0小时”状态,拍照上传电子日志,为明天的变化留对比基线,体验空间与时间共同作画。

Day5 变化论坛

24 小时后,幼儿观察麻布褪色、松果散落、青苔干枯,用“之前—现在—我觉得”三段式口述变化,家长扫码收听并留言。教师汇总生成《会老的自然》动态展,评价标准从“像不像”转为“变没变”。孩子将材料残骸收入“时间瓶”,珍藏城市记忆,项目在自然—儿童—公众的三重对话中落幕,实现活教育的完整闭环。

五、创新点提炼

我们在教室里设了一个“材料小法庭”,孩子捡到任何一片落叶或一块木条,都要先把它放在小木桌上“审问”:你从哪棵树上掉下来?你以前帮谁遮过阳光?你现在想变成什么新东西?只有回答完这三个问题,大家举手表决通过,才能贴上“通行证”进入百宝箱。这个过程把环保意识变成五岁孩子也能操作的简单流程,不用教师说教,他们就自发给垃圾立规矩。城市幼儿园没有农田,但人行道、小公园、地铁口都能成为“法庭”取材地,真正让“活教育”落到每一天的步行圈里。

作品完成后,教师把碎石刮布、松果滚动的现场声音录进旧手机,再连上小音箱放在展览角落,循环播放“地铁刹车”“雨点滴滴”等城市原声。观众眼看画布被风吹得褪色,耳听当日创作的热闹,一张静止的麻布同时呈现“现在的模样”和“当时的声响”。幼儿回家告诉父母:“我的画会老,也会说话。”自然材料借助声音继续生长,让“过程即作品”有了不用二维码也能体验的朴素方案,城市园所随手可复现。

参考文献:

[1] 曹诲婷 . 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幼儿美术教学质量的策略 [J]. 教育 , 2025, (22): 97-99.

[2] 徐青. 自然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 [J]. 教育界, 2025,(21): 125-127.

[3] 夏静雯 . 运用自然材料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J].浙江工艺美术 , 2025, (14): 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