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的舞蹈与戏剧融合教育模式研究
李默涵
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130021
引言
“新文科”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转型的重要方向,强调跨学科融合、多元协同育人和服务社会发展,其核心目标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文科新体系。在此背景下,艺术教育同样迎来了结构性变革与系统重构的契机。舞蹈与戏剧作为表演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审美取向及人才培养路径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分界。然而,随着艺术形态的不断演变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多元扩展,二者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从“肢体语言”的舞蹈到“行为表达”的戏剧,两者本质上都承载着对人类情感与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功能。在新文科视域下,推进舞蹈与戏剧的深度融合,不仅顺应教育理念创新发展的要求,也回应了现实中对复合型艺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探索一条符合新文科理念的舞蹈与戏剧融合教育模式,是当前艺术教育领域亟需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新文科理念对艺术教育的引导作用
新文科建设强调“文以载道”,以弘扬人文精神为核心,紧贴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主张在融合中实现创新,在实践中推动发展。这一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文科对文学、哲学、历史等基础学科的狭隘界定,积极拓展至与人文精神密切相关的艺术领域。舞蹈与戏剧作为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天然具有文科属性,是新文科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倡导的跨学科融合、协同育人理念,为舞蹈与戏剧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具体而言,新文科推动艺术教育从以“技艺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向“综合素养导向”的育人模式,强调思想深度、文化理解、社会沟通与艺术创新等多维能力的协调发展。这种转变促使艺术类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上不断反思与革新,如加强跨专业课程建设、融合社会实践项目、引入跨界教学资源等,从而为舞蹈与戏剧在融合教育中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制度保障,推动艺术教育向更高层次、更深层次发展。
二、舞蹈与戏剧融合的教育基础与现实动因
舞蹈与戏剧虽源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但在艺术语言、创作逻辑与表演方式上存在诸多共通之处。舞蹈以身体为核心表达工具,强调动作的节奏性、空间性与情感性;而戏剧则侧重于通过对白、情境和角色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情感张力与叙事结构。在当代舞台艺术的发展中,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催生出舞剧、肢体剧、行为艺术等多种跨界表演形态,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达的手段与维度。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出艺术创作边界的拓展,也促使社会对艺术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还需掌握跨学科协同创作与多元表达的能力。因此,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来看,传统以单一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代艺术发展的实际需求。融合舞蹈与戏剧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不仅契合当代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也顺应了新文科倡导的跨界融合理念,成为推动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与现实选择。
三、融合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与路径构建
在融合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整合是实现教育改革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环节。目前,部分高校已积极探索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推动艺术教育从单一专业走向跨领域协同发展。例如,一些高校在舞蹈系设置“表演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戏剧感知与舞台表达能力;在戏剧系增设“身体表达”模块,引导学生理解身体语言在表演中的多重意义。这些改革打破了传统的专业壁垒,构建起“核心课程 + 交叉模块 + 项目实训”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在多元课程中拓宽视野,提升跨领域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工作坊制”教学逐渐成为主流。通过共同创作、项目研讨、演出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合作能力与综合表达能力。此外,融合教育还依赖于校内外资源的联动整合。通过邀请舞蹈、戏剧等领域的艺术家、导演、编舞等专业人士参与课程指导,开展校际合作、艺术驻留计划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与前沿性。在人才评价机制上,也应顺应融合发展的趋势,打破以“专业技能”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做法,将“创新表达能力”“综合协作意识”“跨媒介创作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更全面地衡量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发展潜力,从而促进其在多领域、多维度的全面成长。
四、融合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舞蹈与戏剧融合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价值,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师资力量的局限。目前多数教师仍按照传统专业分工进行教学,缺乏跨学科的教学与创作能力。这对融合课程的推进形成一定阻力。二是课程资源的不足。由于融合教育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配套教材、教学案例、课程框架仍不健全,影响了教学的系统性与持续性。三是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加。融合教育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学生需同时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易造成学习负担加重,需在教学设计中合理平衡。四是制度保障不完善。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跨专业合作机制,资源调配、教学计划协调、课程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体制障碍,制约了融合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等多个层面着手,破解现实中的障碍与瓶颈。
五、结论
新文科理念为艺术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与活力,也为舞蹈与戏剧等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现实契机。本文通过分析舞蹈与戏剧在教育理念、学科属性与发展路径上的契合点,探讨了其在课程整合、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融合实践。研究表明,在新文科背景下推进舞蹈与戏剧融合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和艺术表达力,也能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文化产业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未来,应持续完善融合教育的顶层设计,深化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资源与平台,并构建多元评价机制,确保融合教育落地生根、持续发展。同时,还应注重国际经验借鉴与本土化实践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融合教育新路径,为新时代艺术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建磊 , 张文文 . 新文科背景下交叉团队的协同教学模式创新——以“虚拟数字人”实训为例 [J]. 中国传媒实践教学研究 ,2024,(00):35-45.
[2] 孙红瑀 . 新文科视域下戏曲艺术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价值和路径研究 [J]. 戏剧之家 ,2024,(31):60-62.
[3] 吴轶博 . 新文科背景下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多元协同模式的研究 [J]. 艺术教育 ,2024,(11):236-239.
[4] 杨睿琦 .“新文科”背景下舞蹈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路径探究 [J]. 尚舞 ,2024,(20):159-161.
本文系 2025 年度吉林艺术学院校级及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新文科背景下的舞蹈与戏剧融合教育模式研究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