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卢祝华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科学高中 广东 佛山 528244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要求构建“智能、高效、开放”的新型教学模式。由此可见,数字化技术手段成为突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的关键路径,通过技术赋能可实现化学学科素养的落地。但当前化学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如高危实验(如氯气制备)、复杂反应(如有机合成)难以在常规实验室开展,导致学生缺乏直接体验;原子结构、化学键等微观知识依赖静态模型讲解,学生难以建立动态认知。本研究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突破上述困境,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范式转型。
一、基于多媒体情境创设,打破“讲授依赖”,丰富教学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性(图文、音频、视频、动画),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具象化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感官体验,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化模式。通过“情境导入、问题探究、思维建构”的教学链条,引导学生从“文本解读”走向“沉浸式体验”,深化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时,可借助希沃白板构建“三维情境”: ① 视觉情境:插入常见物质实物图(如铁、氧气、盐酸、氢氧化钠等),用动画展示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如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的微观粒子结合过程; ② 听觉情境:播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提示音频(“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固定装置、点燃酒精灯、收集气体”),配合实验视频画面增强操作感知; ③ 互动情境:用“蒙层”功能遮盖物质分类表中的关键类别(如单质、化合物、氧化物),让学生拖拽物质名称到对应类别区域,完成后显示分类依据的思维导图。在“离子反应”教学中,通过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功能设计“离子配对”游戏,将钠离子、氯离子、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等做成可拖拽的图标,学生需将能发生反应的离子组合拖拽到一起,系统自动显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帮助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二、借助平台构建互动课堂,激活学生主体性
利用在线互动工具(如腾讯文档、雨课堂、希沃白板)设计“实时反馈、协作探究、成果共享”的互动环节,能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建构”。通过技术载体保障每个学生的表达权,促进思维碰撞,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究中,可借助“腾讯文档 + 希沃投屏”实施“小组协作式探究”: ① 任务分解:将学生分为4 组,分别探究“铁与盐酸的反应”“氯化亚铁与氯气的反应”“氯化铁与铁粉的反应”“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氧化”等实验的现象与原理; ② 实时协作:各组在共享文档中记录实验现象(如“铁粉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有气泡产生”),用不同颜色标注“氧化剂/ 还原剂”“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等关键信息; ③ 成果共享:教师用希沃白板投屏展示文档,各组代表讲解实验结论,其他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弹幕评论”补充观点(如“可以用 KSCN 溶液检验 Fe3 的存在”)。在“元素周期律”教学中,使用雨课堂发布“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探究任务,学生在线填写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等数据,系统自动生成趋势图表,小组通过屏幕标注进行分析讨论。
三、智能生成指导意见,精准指导纠偏
实验过程中,学生常因对操作规范细节把握不准或遗忘而导致误差(如定容时视线不水平、转移溶液洒落、未用玻璃棒引流)。传统教学中,教师巡视指导覆盖面有限,难以及时发现并纠正所有问题。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为例,利用 AI 生成实时操作对比表格进行精准辅导,建立标准操作库与常见错误库:梳理本实验的关键操作环节(如“天平称量”、“溶解转移”、“定容”)的标准操作规范及对应的典型错误操作。
表1 AI 生成的“定容”环节操作对比与纠偏指导

这种基于对比表格的实时反馈,将抽象的操作规范转化为具体、可对照的行动指南,并直接关联到误差结果和科学原理。学生能瞬间理解错误所在及其严重性,及时自我纠正。教师得以从重复性的细节提醒中解放,更专注于观察学生思维过程和组织深度讨论。这极大提升了操作指导的精准性和效率,有效减少了因操作不当导致的系统性误差。
破解教学难题、提升教学质量的助力,推动高中化学教学从知识本位迈向素养导向的深度转型。
结语
本文通过实践验证了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融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多媒体情境丰富了教学方法,让抽象概念直观可感;互动平台重构课堂形态,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智能指导工具提升了实验教学精准度。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
参考文献
[1] 闫海荣 .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 2024:89-91.
[2] 谢晶晶 .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的深度融合策略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2):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