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单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路径探索

作者

曹祥浪

郧西县第二实验小学  442618

引言:

新课程改革推进之下,小学语文教育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核心素养培育渐渐成为教学实践的主要导向。大单元教学模式作为整合资源并优化教学效能的关键手段,近些年来一直受到关注。当下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教学、评价和目标之间脱节的情况,使得教学成果达不到预期。基于此,按照大单元理念来深入探究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创建的具体路径,既有益于达成教学目的的准确落实,又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还能给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赋予新的思路方向。

一、大单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路径探索的意义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综合效能

传统教学模式下,单篇文本孤立处理时会产生内容重复、目标分散以及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这会导致课堂效率降低。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从整合性的角度出发,形成逻辑相关联的内容体系,设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并规划系统且连续的学习路径。在这种框架内,教师可以按照整体的规划来安排时间分配和资源投入,避免出现低效的教学行为,利用即时反馈机制,教师能够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保证教学进程一直围绕着核心目标展开,这种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了优质的教育效果,而且大大提升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1]。

(二)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

建立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模式,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教师要细致地阅读教材内容,把握单元里各个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然后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还要精心规划系统而有逻辑的教学步骤,使之同预设的目标十分吻合。教师还要探索多种评价手段,准确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提高教材解析能力,课程设计水平以及评价开展技艺。教师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与教研活动,可以互相激发,共同进步,慢慢充实自己的成长道路,从而发展成为符合新时代教育需求的优秀语文教育工作者。

二、大单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路径探索的策略

(一)依据课程标准设定大单元教学目标

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全面阐述了各学段学生应达成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在构建大单元教学目标时,要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联系单元主题特点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把总体目标分解成具有可操作性且便于评价的分层目标。这样的目标既具有前瞻性,又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性规律,给教学实施和评价体系构建给予明晰导向,只有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高效展开,评价过程科学有效,做到教学,评价与育人功能的有机融合。

按照人教版六年级第一单元“自然之美”这一教学目的,参照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积极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联系单元主题内容,该单元的教学可以细化为:研读《草原》《丁香结》这类经典文本,让学生体会自然风光的特别魅力,并且掌握景物描写的技巧;鼓励学生加入同伴互动之中,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感受与真挚的情感。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依照以上这些目标布置了许多阅读实践任务,比如带领学生圈画文中的重要景物描写词句,探究其中的艺术特征,安排分组讨论活动,促使学生把对自然景象的看法和想法分享出来。在评价环节,通过查看学生的读书笔记以及课堂上的发言情况,全面了解学生对景物描写内容的领悟状况和表达水平,进而做到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的良好对接。

(二)设计连贯活动促进教学过程与目标融合

大单元教学中活动的设计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活动的设计要以单元的整体目标为导向,形成一个系统且有层次的活动体系,各环节之间要有内在逻辑联系,活动的规划要循序渐进,推动学生逐步实现终极目标。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方向性,指向某个子目标的达成,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内化与整合核心知识,连贯的学习任务能够帮助学生在持续探究中加深理解、强化应用能力,使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相统一[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典名著之旅”的主要目的,是要带领学生深入感受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全方位认识主要人物,尝试建构自己鉴赏古典名著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这个单元为了达成这个主要目的,非常精心地设计了一套递进的教学活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上课之后组织资料的展示活动,一方面唤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课上对古典名著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接着进入单元课文的学习,第一篇是《“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中的性格特征,教师选择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然后重点分析王熙凤的典型性格特征和语言、动作方面的描写。最后让自主阅读《草船借箭》,运用已有经验来探究诸葛亮这一人物,并且运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把对诸葛亮的认识加深一点。最后在单元里安排了举办“古典名著故事会”,让同学们把自己从书中学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这样做的目的是考查同学们的所学,并且可以互相学习一些讲故事的方法。各个部分互相联系起来,从搜集资料,解析文本再到呈现成果,系统地推动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这个过程里,教学设计同预期目标很契合,而且建立起整个过程的评价体系,通过监测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行为表现来评判目标是否达成。

(三)实施多元评价确保与教学目标一致

评价是衡量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关键工具,在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并满足学生个体差异,评价方式必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该模式注重把评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包含即时反馈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全面总结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很好地追踪学生的学习进程,给教师改进教学方案给予依照。总结性评价则着重于对学生的整体单元学习成果展开系统评判,构建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的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兼顾知识获取,能力发展以及价值取向培育等多方面指标,从而提升评价的精确性与实际效果 [3]。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观察与发现”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深入了解身边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书面形式来展现自己的研究发现,还要养成持续关注周围环境变化的习惯。在评价体系搭建过程中采取多种评价手段:形成性评价阶段,通过阅读学生的观察日志,了解他们基本观察技能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即时反馈。课堂互动期间,主要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积极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性评价环节,安排“我的发现”主题展示活动,让学生用文字叙述,图画描绘或者实物展示等形式表现自己的观察成果,教师按照学生的日常观察记录和课堂表现展开综合评判,保证评价过程同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三、结论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创建,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以及教师自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按照课程标准来设定教学目标,规划系统的教学流程并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做到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有效融合。在实际操作当中,教师要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持续改善课堂结构。在将来,还要加大这方面理论方面的研究力度,更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促使小学语文课堂朝着动态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从而给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进步给予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高修军. 小学语文“三段转化式”模型中“对比讲”的维度指向[J/OL].中小学教师培训 ,1-5[2025-08-07].

[2] 刘建富 . 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J]. 语文教学通讯 ⋅D 刊 ( 学术刊 ),2025,(07):44-46.

[3] 王敏 .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路径探析 [J]. 现代农村科技 ,2025,(0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