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创新路径探析

作者

李苗

延安市黄陵县旅游服务中心 陕西省延安市 727300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文化认同感

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见证了民族的兴衰与社会的演变,具有强烈的情感象征意义。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以更加开放、生动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例如古迹参访、历史街区漫游、传统技艺展示等。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更容易理解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进而形成深层次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感不仅促使个体树立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增强整个社会的文化凝聚力[1]。特别是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过程中,文物与地方文化的结合使原本沉寂的历史记忆重新焕发活力,推动传统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现实生活,融入当代语境,成为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带动旅游转型升级

传统旅游常局限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方式,缺乏文化深度和精神触动。将文物资源与旅游结合,能够显著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品质。文物赋予旅游目的地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获得知识启迪与审美享受。一些地方依托文物开发历史街区、博物馆、遗址公园,开展非遗互动、古风演艺、主题研学等活动,丰富旅游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这种文化引领型旅游模式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推动旅游行业从粗放发展转向精细化运营与可持续增长。

(三)守护文化记忆

传统旅游常局限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方式,缺乏文化深度和精神触动。将文物资源与旅游结合,能够显著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品质。文物赋予旅游目的地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获得知识启迪与审美享受。一些地方依托文物开发历史街区、博物馆、遗址公园,开展非遗互动、古风演艺、主题研学等活动,丰富旅游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这种文化引领型旅游模式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推动旅游行业从粗放发展转向精细化运营与可持续增长。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利用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强化全媒体宣传

电视节目可以展现文物修复过程、讲述历史故事,让观众在轻松氛围中了解知识。短视频平台适合拍摄文物细节、博物馆导览、文化体验活动,更容易吸引年轻人停留观看。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客户端能发布展览信息、文物故事、科普文章,扩大传播范围。虚拟现实技术能把文物原貌还原在屏幕上,方便远程参观。地方可以结合节日或主题月制作专题片、短视频合集,增加关注度。线下展览配合线上直播,有助于吸引不同人群参与 [2]。宣传内容要简洁有趣,视觉表达要清晰大方,形式要灵活新颖,避免空洞说教。传播越生活化,群众接受度越高,文物保护意识也会更容易深入人心。

(二)推进多层级协同

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明确文物保护标准,为地方提供指导。省市级政府落实责任,制定规划,落实专项资金。文物多的地区需要建立专业管理机构,做好档案登记、日常巡查和风险防控。基层单位负责具体操作,如乡镇文化站、村委会、景区管理人员,他们更了解现场情况。文旅、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之间需要共享信息,避免重复审批或管理缺位。专家团队可参与项目评估,提供技术意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可以参与看护、讲解和宣传。各类主体分工明确、任务具体,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管理漏洞。推动政策落地和资源整合,协同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开发特色文创产品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图案、花纹、器形,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能创造出美观实用的文创产品。日常用品如杯垫、帆布包、手账本容易被接受,传统工艺品如漆器、剪纸、陶艺更具收藏价值。开发过程中需尊重文物形象,避免过度商业化。可以邀请设计师深入博物馆或文物单位采风,从中寻找灵感。文创产品应注重包装、色彩搭配和使用场景,让消费者在使用中产生情感连接。销售渠道可以设在展馆出口、电商平台、文化市集。高校或地方文创公司可以参与产品开发,增强创意活力。节庆期间推出限定款,有助于增加购买热情。产品收益也可用于反哺文物保护项目。故宫博物院推出系列文创,将帝王印玺、古画图案设计成书签、文件夹、冰箱贴等产品 [3]。设计团队从藏品中提取元素,并结合现代生活场景开发实用小物。文创产品在实体店、电商平台同步售,广受欢迎,年销售额过亿元。这批产品设计精美、文化信息丰富,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收入反哺博物馆运营,也让文物形象走入百姓生活。

(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古村落、传统手工艺、地方史料都是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可以从本地遗址、民间传说中提取素材,用来设计旅游路线或展览内容。传统节庆活动、宗教仪式、地方戏曲等也有展示空间,适合打造体验类项目。小镇改造中保留历史建筑风貌,加入展陈、餐饮和手作工作坊,能提升整体吸引力。地方文旅公司可与高校、文保机构合作,开展文化调查和项目策划。每一项开发都要建立在尊重原貌和真实历史的基础上,避免人为编造和过度商业包装。文化内容表达方式可以灵活,但故事线要真实可信。旅游服务、讲解内容和周边设施同步建设,才能让文化资源真正带动游客停留和回访。贵州镇远古城依托明清古建筑群、苗族文化和抗战遗址资源,打造“古镇 + 文化”旅游项目。地方政府保留街巷格局,修复古建筑,引入民宿、书店、非遗体验店,形成文旅融合片区。游客可以参加苗绣手作、观看祭桥仪式,感受本地文化氛围。当地还策划“夜游古城”演艺活动,结合地方故事和历史人物进行表演。项目实施后,游客数量持续增长,带动就业和民生改善。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在真实场景中结合,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结论

文旅融合为文物保护与利用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探索多元路径,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未来应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文保工作的社会参与度与专业化水平,以高质量的文物保护利用推动文化旅游事业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周岚 .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创新探究 [J]. 收藏 ,2024,(10):69-71.

[2] 庄莹莹 .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创新 [J]. 黑龙江画报 ,2024,(10):49-51.

[3] 赵江源 .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创新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3,(1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