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感悟

作者

杨翠英

上海工商信息学校 201700

摘要:就如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落实和渗透课程思政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培育爱国情怀、激发学习兴趣、守规则勤反思、勇于尝试实践、培养创新意识、追求精益求精。教学实践中做到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并结合中职生特点,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德育,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材;德育渗透;课程思政

中职数学教材的版式、文字、图形等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美,通过适时穿插、适时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标。数学教材的例题和习题中还设计了许多传递德育的信息,但由于它不显现在外,而是潜于教材之中,通过钻研挖掘,使得一个个鲜活的育德素材呼之欲出。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实际教学中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教材的匠心培育功能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就有意无意地培养了学生形而上学的观点,而且影响到学生对某些数学知识的正确、高效理解。

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育爱国情怀

除了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外,数学教材中还蕴含了许许多多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例如《集合》一章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它能否构成集合?”引起学生思考,学生都能回答“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它不但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如《集合》教学中以“足球、摄影、围棋、民乐和书法”兴趣小组举例,引导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热爱生活。

二、数形之完美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之美表现于曲线美、奇异美、和谐美、对称美、相似美等。数学中的黄金分割数(—1)/20.618,就是典型的和谐美的体现,生活中按照黄金分割数构造的图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图形的相似,数学式的相似,命题结构的相似,以及相似的解决方法,这些构成了相似美。运用数学中的相似美,可以使许多类似的问题化归统一,进而达到异中求同的目的。在《函数》、《三角函数》教学中,经常会利用函数图像解决问题,学生不但提升了用数形结合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感受到了曲线美。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守规则勤反思

数学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习惯,严密的逻辑推理,积极思考、踏实勤奋、严谨治学的习惯和刻苦钻研、实事求是、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等品质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例如在解绝对值不等式的教学时,对概念教学

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思考与讨论,多角度剖析、理解、领会概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

①思考:条件a>0能否忽略?

指出:a>0是前提条件,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以将绝对值不等式进行上述等价转化,此时可进行的德育渗透:“我们要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才有资格参与各项评优活动”。

②探讨:如果a=0或a<0,那么上述绝对值不等式如何求解?

说明:如果脱离了a>0这个前提条件,上述绝对值不等式也是可以转化的,只是规则不同了。

此时可进行的德育渗透:“如果我们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那么会有相应的处罚手段”。

③讨论:如果上面的x换成了2x-1、3x+2……,那么上面的绝对值不等式如何求解?

说明:将2x-1、3x+2……看成上述绝对值不等式中的x,再进行等价转化,这种“整体意识”在数学解题中经常会用到。

当然,这两个绝对值不等式的等价转化,本身就遵循了一定的规则。罗增儒教授已经对此赋予了精彩的德育渗透: | x | <a  -a<x<a (a>0):一个甘于自我封闭的人,他只能超过弱者,却无法超越强者; | x | >a  x>a或x<-a (a>0):一个勇于突破封闭的人,既能超越强者,又能谦让弱者。这个案例既传授了知识,又传递了正能量,教学生遵守规则、敢于挑战、学会做人。它不仅可以影响学生,也可以勉励教师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不断反思,勇于突破,追求卓越!

四、同伴鼓励与合作,勇于尝试实践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直观想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都比较弱,很难独立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但学生的想法还是挺多的。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一直努力尝试鼓励学生多沟通、多实践,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交流与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与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增强合作意识,敢于尝试,勇于实践。

例如:在完成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中,让学生思考:

学生经分组讨论之后,出现了分歧,得出了以下两种推导方法:

方法一:绝大部分组都是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写出了前后两项的关系式,并依次把上一个关系式代入下一个关系式中,从而推导出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方法二:少数组是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写出了前后两项的关系式,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等式累加,左右两边抵消部分项以后,也可以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方法一是“代入法”,方法二是“累加法”。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推导,学生间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沟通的基础上,了解了同伴的想法,进行了多次尝试,最后都推导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五、跨学科学习数学,追求精益求精

数学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之后,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学好和应用数学不仅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而且可以为学习理化、生物等其他科学技术打好基础,也是参加社会生产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素养。例如数学教材中,《正弦函数》的知识在物理学中有广泛应用,《排列、组合与概率》的知识在生物学中有广泛应用,在生产与生活中适用面同样不容小觑。在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介绍其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数学的思想、内容、方法和语言已经广泛渗入到生活和工作的日常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加快了社会文化的进程。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品质,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中职数学教材具有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不仅要潜心于把教材作为科学内容来研究,而且要合理地把教材作为教育内容来处理,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并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思政,努力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