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云南丽江古城街名的语言学探究及汉语言教育价值

作者

张绮珊

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 舟山市定海区 316000

一、丽江街名的语言特征分析

丽江古城街名作为“交际符号”与“文化载体”的统一体,既遵循现代汉语地名的基本规律,又因多民族聚居的历史背景呈现独特性[1]。其核心功能是“指位”,但深层则通过语言形式留存了纳西族与汉族的文化互动痕迹。从构成上看,丽江街名同样包含“专名”与“通名”两部分:通名用于界定类别(如“街、巷、路、巷”),专名用于区分个体(如“四方、七一、木府”),二者结合形成完整的指称系统。

(一)丽江街名的语法特点

从构词语素的词性来看,丽江街名的“专名”词性更为丰富,涵盖名词、动词、形容词、方位词等,而“通名”均为名词(如“街、巷、路、巷”“段”,其中“段”为当地特色通名,如“福慧段”。在所有词性中,名词占比超 70% ,且多与地理实体、民族文化相关——例如“玉泉”“木府”。

(二)丽江街名的语法结构

现代汉语街名的典型语法结构为“专名 + 通名”的偏正关系(专名修饰通名),丽江街名亦遵循这一规律,但因文化融合呈现出更灵活的变体。

最常见的是“纯汉语偏正结构”,如“四方街”(“四方”为专名,形容街道呈方形布局;“街”为通名)、“七一街”(“七一”为专名,纪念建党纪念日;“街”为通名)。这类结构完全符合汉语“修饰语 + 中心语”的规则,专名通过描述形状、纪念事件等方式区分街道。

二、丽江街名的语素特征

丽江街名的语素是“语言形式”与“文化内容”的结合点——每个语素不仅承担表音表义功能,更留存了民族交往、历史发展与自然适应的痕迹。从文化内涵切入,可将其语素特征分为以下。

(一)承载民族文化交融印记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汉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地,街名中“民族语素”与“汉语语素”的互动,成为文化交融的直接见证。

纳西族文化相关语素多与“生活方式”“信仰习俗”相关。如“三眼井巷”,“三眼井”是纳西族利用水源的智慧体现——一口井分为“饮水、洗菜、洗衣”三段,巷名既描述地理实体,又暗含“节水护水”的民族习俗。

汉族文化相关语素则多与“儒家思想”“生活愿景”相关。如“仁义街”,以“仁、义”等儒家核心概念为专名,体现汉文化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更具特色的是“双语融合语素”。如“玉龙街”,“玉龙”既指纳西族视为“神山”的“玉龙雪山”,又以汉语“玉”(珍贵)、“龙”(祥瑞)赋予其吉祥寓意,实现了民族信仰与汉语文化的双重表达。

(二)蕴含历史发展脉络

丽江古城的街名如“历史档案”,通过语素留存了不同时期的关键事件——从茶马古道的繁荣到现代发展,均能在街名中找到印记。

明清时期的“茶马古道”相关语素最为典型。如“木府巷”因临近纳西族土司“木氏家族”的府邸“木府”得名,“木”为纳西族大姓,巷名既标记地理位置,又记录了纳西族土司制度的历史。[2]

三、丽江街名的汉语言教育价值

街名作为“生活化的语言样本”,其“真实性”“文化性”“地域性”使其成为汉语言教育的优质素材——既能通过具体语境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知识,又能依托文化内涵深化对“语言与生活”关系的理解。

(一)汉字教学:在“具体语境”中掌握汉字规律

丽江街名中的汉字语素,可成为“识字教学”的生动案例,尤其适合低学段学生或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

对于“象形字、会意字”的教学,街名中的自然类语素是绝佳素材。如“河”字,可结合“玉河街”讲解:“河”左边为“氵”(水),右边为“可”(声旁),因“玉河”是河流,所以用“氵”作偏旁;“山”字,结合“狮子山巷”讲解:“山”像三座山峰的形状,是象形字,“狮子山”就是像狮子的山。[3] 通过街名中的具体事物,抽象的汉字构形规律变得可感可知。

对于“多义字”的教学,街名中的语素能体现“语境决定语义”的特点。如“道”字,在“茶马道街”中是“道路”(本义),在“道德巷”中是“道德”(引申义)。通过对比同一字在不同街名中的含义,学习者可理解“字的多义性”与“语境”的关联。

(二)写作教学:在“本土素材”中培养观察能力

丽江街名及其背后的故事,可成为“观察日记、说明文”写作的本土素材,帮助学习者建立“从生活中找话题”的意识。

低学段可练习“描述性写作”,如“写一条你熟悉的街”:以“四方街”为例,可引导观察:“四方街是方形的,有四条街通向它,就像一个十字路口。街上有卖纳西族围巾的商店,还有很多游客。它为什么叫四方街?因为它是方形的,而且从四个方向都能走到这里。”通过街名的“形”与“名”的关联,培养“观察—提问—描述”的写作逻辑。

高学段可尝试“文化类写作”,如“街名里的丽江故事”:结合“马帮巷”“铜器街”,梳理茶马古道的历史。在写作中,整合街名的语言形式与文化内涵,既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又深化对本土文化的认知。

四、结语

丽江古城街名作为“语言符号”,其语法特征体现了汉语表达规律与民族语言的互动;作为“文化载体”,其语素内涵凝结了民族交融、历史变迁与自然适应的智慧。从汉语言教育视角看,它既是“语言知识”的鲜活教材(汉字、词汇、语法),又是“文化理解”的重要媒介。

未来,若能进一步挖掘街名的教育潜力(如开发校本课程、设计研学活动),或许能让更多人在“读懂街名”的过程中,既学会语言,又读懂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如龙 . 汉语地名学论稿 [M].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4.

[2] 丽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丽江市志[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3] 王宁 . 汉字构形学导论 [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