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湾甸乡水库移民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

作者

陈光玉 莫丽湘 王逢瑾

保山学院 云南省保山市 678000

一、实现从劣势到优势转化的可能性

云南省昌宁县湾甸傣族乡作为保山市最大的小湾水电站移民安置区,累计接收移民1278 户5207 人,涵盖汉、傣、彝等多个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各有不同,民族间习俗冲突在所难免,甚至出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现代社会治理理念、法律法规政策的冲突,形成了治理复杂性与典型性兼具的格局。

水库移民社区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特殊场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首先,它是各民族交往交流的“空间融合”载体,为打破地域与民族界限提供了物理场域支撑;其次,它是利益联结的重要纽带,通过经济协作形成的共生关系,推动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深化对共同体的认知;再次,它是多元文化互鉴的实践平台,促进不同民族文化在碰撞中交融,在尊重与欣赏中发展;同时,它也是基层治理创新的试验田,通过协同治理的探索实践,为构建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治理模式提供样本。

为了能让空间聚在一起的多民族居民,真正做到友好和睦、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湾甸乡在移民安置过程中,注重寻求各方最大公约数,找准各方共同利益,通过统筹规划、产业带动、文化互动等举措,实现了“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更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多民族互嵌共融的路径。

二、湾甸乡水库移民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经济共生:产业联动夯实物质基础

产业互补构建利益共同体。湾甸乡依托气候与土地资源,发展冬早蔬菜、热带水果等特色产业,推动移民与本地居民形成技术互授机制:移民引入红花种植技术,本地居民传授反季节蔬菜种植经验,形成“三季轮作 + 养殖补充”的产业模式。经济利益的深度绑定打破了“移民 - 原住民”的二元对立,达成“居民”共识。

就业融合促进交往交流。通过打造“三个万亩”规模农业基地和产业园,湾甸乡每年吸纳上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涵盖各族群众。产业园整合资金,建成玉米加工、蔬菜烘干等设施,带动群众增收,各族群众在劳动协作中增进了解,强化“共同发展”的共同体认知。

(二)文化融合:多元互鉴凝聚精神纽带

节庆共享与文化传承。湾甸乡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理念,整合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民族节庆,举办“和谐傣乡 幸福湾甸”泼水狂欢节、“‘彝 / 移’路美好”火把节等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组建传统文化嘎光队、彝族打歌队,通过舞蹈培训、展演等形式,促进民族文化交融互鉴。

语言互通与价值认同。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泼水节等节庆期间发放宣传材料,图文并茂的宣传方式,确保各族群众“语言相通、情感相连”。同时,通过感恩教育宣讲团、民族文化展厅等载体,传播“四个与共”理念,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三)社会治理:协同联动保障和谐稳定

网格化管理与矛盾调处方面,建立“乡 - 村 - 组”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划分多个网格单元,配备相应的网格员,实现“网格发现、分级响应、协同处置”。健全矛盾纠纷联合调处机制依托“一站式”调解机构实现“小事不出社区”,保障多民族社区的和谐共处。

法治宣传与安全建设方面,组建法治宣传队伍,结合“普法强基”行动开展宣讲,发放普法材料,提升各族群众法治意识。通过夜间巡逻、警灯闪烁等措施,实现警示保平安,刑事、治安案件逐年下降,百姓安全感大大提升,为共同体意识培育营造安全环境。

(四)政策保障:精准施策铸牢发展根基

通过安置规划与资金扶持,确保搬迁安置顺利进行。湾甸乡分阶段推进移民安置,国家项目扶持与自投资金并举,“输血”与“造血”并重,为入住居民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创造适宜的发展空间,实现“移得出、稳得住”。政策的实施为居民实现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方便、创造条件,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让居民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并对新的环境抱有发展的期望,从其内心深处接受并为之奋斗。

民生均等化与帮扶机制的实施,在交通、教育、医疗、通信等方面,保障居民们的基本民生。建立“一户一策”帮扶机制,对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精准服务,移民学生享受相应补助,充分保障其受教育权;尽可能提高技能培训覆盖率,保障有就业能力的居民可以通过培训提升技能,提高他们产的就业质量,确保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三、湾甸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价值与成效

经济共生模式使移民与本地居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各族群众在“共同致富”中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巩固了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通过节庆共庆、文化传承等活动,各族群众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度显著提升,“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通过文化实践深入人心,增强了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网格化管理与法治宣传相结合,使社区治理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化”,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年保持高位,未发生涉民族问题案事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了社会治理的协同效能;湾甸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民族乡”、“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称号,其“经济共生 - 文化共融 - 治理共促 - 政策共惠”模式,为边疆移民社区民族团结工作提供经验,彰显政策实施的示范效应。

结语

湾甸乡水库移民社区的实践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以经济共生为基础、文化融合为核心、治理创新为保障、政策扶持为支撑。通过产业联动让各族群众“共同富裕”,通过文化互鉴让“五个认同”深入人心,通过协同治理营造“和谐共处”环境,最终实现从“空间聚居”到“情感共鸣”的飞跃,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丰富了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宝明 .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行动指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重要讲话 [J]. 中国民族 ,2024,(10):12-14.

[2] 中共国家民委党组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献[Z]. 人民日报,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