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智慧课堂教学探析

作者

周玉萍  牛丽丽

通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吉林通化 134002

当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交汇,大学英语课堂正遭遇“三重挤压”:千人一面的教学设计难以回应学生差异化诉求,超大班额稀释了深度互动,单一结果式评价更与核心能力培养渐行渐远。与此同时,生成式大模型、多模态感知与学习分析技术的“同步引爆”,为破解困局按下了“加速键”:人工智能以类人对话重塑语言输入,智能诊断平台把学情“切片”到分钟级,VR 则将课堂延伸至沉浸式全球社区。技术不再只是工具,而成为重新定义“教—学—评”全链条的结构性变量。由此,本文聚焦人工智能如何嵌入大学英语智慧课堂,剖析实践路径、师生角色与风险治理的共生机制,旨在为构建高效、开放、可持续的新教学生态提供理论坐标与操作蓝图。

一、人工智能和智慧课堂的概述

1.1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作为当代科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其技术体系已逐步形成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以及知识表示与推理为支柱的五大领域架构 [1]。第一,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基石,奠定了系统“从经验中学习”的基本范式。第二,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与强化学习等范式的发展,拓展了算法的适用边界。第三,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致力于破解人类语言的语义复杂性,实现机器对语言的理解、生成与交互。第四,计算机视觉则赋予机器“视觉感知”的能力,使其可在复杂环境中识别物体、理解场景并预测行为。第五,知识表示与推理技术的引入,旨在赋予人工智能系统逻辑推导与因果认知的能力,从而支持复杂决策、问题求解与解释生成。

1.2 智慧课堂

从本质上讲,智慧课堂是通过构建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内容传递、教学方法设计与教学评价机制的系统性重构,进而推动教育从“规模化统一教学”向“精准化个性培育”的范式转变 [2]。智慧课堂的核心在于“数据驱动”与“智能支持”的双向协同,依托大数据采集、人工智能分析、物联网感知等前沿技术,智慧课堂能够实时捕捉教与学全过程中的多维数据——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轨迹、认知状态变化、互动参与频率以及知识掌握程度等。这些数据经由智能算法处理,形成动态可视的学情画像,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决策依据。

二、智慧课堂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必要性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智慧课堂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教育正逐步迈向“以学定教”的智能化新阶段。人工智能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轨迹的持续采集与深度分析,能够精准识别其认知水平、知识盲区与学习偏好,进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重构与学习资源的个性化推送。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机制,显著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与效率,也为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转向“证据型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智慧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

3.1 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设计

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数据驱动的教学设计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课前,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对学情进行深度诊断,能够精准识别学生个体差异,进而自动生成差异化、分层化的教学目标与个性化任务单,实现“因材施教”的科学化与智能化。例如:以DeepSeek 平台为例,其“分层推送”功能可根据学生语言基础、认知水平与学习风格,智能生成涵盖大学英语词汇、语法体系及思辨能力培养三个维度的差异化学习任务,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此种基于数据反馈的动态调整机制,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也为后续教学活动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3.2 沉浸式多模态资源供给

为突破传统语言教学中情境缺失与互动不足的瓶颈,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的沉浸式多模态资源供给模式应运而生。通过 AI 技术对文本、音频、视频及虚拟现实(VR)场景的智能生成与有机整合,构建起高度仿真、交互性强的立体化大学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实现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深度融合[3]。例如:借助“单词消消乐”“词汇大比拼”等融合游戏化设计理念的智能学习工具,可直观呈现 DeepSeek 生成的词汇应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记忆保持效果。此类多模态、情境化资源的系统供给,拓展了语言学习的时空边界,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知力与实际运用能力。

3.3 全过程智能评价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现代教育评价正逐步由终结性向发展性、全过程性转变。在AI 技术支持下,形成性评价体系得以全面深化与优化。通过 AI 自动评分系统与大学英语学习行为的全过程追踪,系统可实时采集学习数据,生成涵盖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与学习品质的多维度成长报告,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具体实践中,可构建“五元一体”综合考核体系,即线上学习时长、任务完成度、课堂互动指数、AI 智能评测结果以及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型。该体系不仅实现了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可视化,更在持续反馈中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养成与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人工智能的意义不在于取代教师,而在于让教师从“批卷子、讲重复”的低空飞行转向“设计学习、解读数据、引领价值”的高空巡航。在“AI精准滴灌 + 教师高阶引领”的双螺旋中,大学英语课堂正经历三重跃迁:目标层面,由“知识覆盖”升维“能力生成”;过程层面,由“统一进度”转轨“个性适配”;评价层面,由“结果甄别”进阶“过程增值”。可以预见,随着技术迭代与伦理护栏的同步加固,人工智能将推动大学英语教学迈向更智能、更人文、更联通的新纪元,为培育兼具中国立场与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学习者奠定坚实基石。

参考文献:

[1] 李美燕 , 王蕊 , 陈绍杰 .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生产运作管理智慧课堂建设为例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5,8(08):60-64.

[2] 王晓燕 .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职英语智慧教学的创新路径 [J].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 ,2025,46(01):62-65.

[3] 马艳梅 .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改革 [J]. 山西青年 ,2025,(01):144-146.

基金项目:通化师范学院2023 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大学英语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为JGJX2023D514)。

作者简介:周玉萍,(1980-),女,吉林梅河口人,副教授;

牛丽丽(1981-),女,吉林延吉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