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下小学革命文化主题阅读的实践路径与成效分析
姜湘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第三小学 848000
引言
当前,如何让承载厚重历史的革命文化在新时代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传统讲授式教学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真正引发情感共鸣与深层思考。任务驱动学习强调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通过完成具体目标激发主动探究。将其融入革命文化主题阅读,旨在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听故事”为“悟精神”,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对革命传统的情感体认与价值认同。
一、构建任务驱动的阅读新样态
(一)创设情境,明确驱动任务
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真实性,即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认知经验相联系;目标性,即指向明确的学习任务;适切性,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教师需要根据文本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具有代入感的学习情境。这种情境应当自然地引出核心任务,让学生在具体的目标指引下开展阅读活动。以部编版《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英雄之光班级微展览的任务情境。首先通过展示狼牙山地形模型或历史照片,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和时间背景。然后提出核心任务:作为班级文化宣传员,请策划一个介绍五壮士事迹的微型展览,向同学们讲述壮士精神。这个任务既明确了学习目标,又提供了成果展示的平台。在具体实施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导入要自然流畅,避免生硬的转折;二是任务要求要具体明确,让学生清楚知道要做什么;三是要预留适当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逐步进入情境。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原本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革命历史事件,就转化为了可感知、可参与的学习任务。
(二)分解任务,引导探究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将核心任务分解为若干子任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以“微展览”任务为例,可以设计四个循序渐进的学习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寻踪·事迹梳理。学生需要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五壮士战斗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整理成事件脉络图。这个环节帮助学生理清故事发展线索。
第二个环节是对话·内心世界。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并写出内心独白卡。这样做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
第三个环节是感悟·精神内核。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结合课文和补充资料,通过讨论总结出五壮士精神的核心内容,并写出展览解说词。这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英雄行为的意义。
最后一个环节是策展·创意表达。学生分组设计展览的不同部分,可以选择绘制英雄战斗路线图、制作精神内涵展示墙或设置留言区。他们还可以选择朗诵、绘画或表演等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
这样的任务分解设计既保证了学习的系统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深度对话,深化价值体认
教师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表层认知走向深层理解,最终达成价值认同。有效的深度对话应当包含三个递进层次:一是事实层面的探讨,让学生明确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二是价值层面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英雄行为背后的精神内涵;三是现实层面的联系,帮助学生将革命精神与当代生活相结合。
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在当时的环境下,英雄们面临哪些困难?是什么信念支撑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的选择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这些问题要避免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建立历史语境,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讨论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小组讨论、全班分享、辩论会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捕捉有价值的观点,通过追问、反诘等方式推动思考深入。讨论结束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具体的认知成果。这样的深度对话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革命精神,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使革命传统教育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四)成果外化,促进知行合一
在革命文化主题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学习收获。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制作图文并茂的海报、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诵表演、编排简短的舞台剧、撰写倡议书或准备主题演讲等形式。这些活动不仅能检验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举办“英雄之光”微展览就是一个有效的展示平台。展览可以包含学生创作的各种作品,如手抄报、绘画、模型等。在准备展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思考革命精神的内涵,这有助于加深理解。展览期间,学生之间的互相观摩和交流也能促进思想的碰撞。
另外,还可以通过讨论会、分享会等形式,让学生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精神。比如,在学习上坚持不懈,在集体活动中团结协作,在面对困难时勇敢面对等。这样的延伸思考能帮助学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实现从
认知到行动的转化。
二、实践成效:多维素养的协同生长
革命文化主题阅读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在完成策展、讲述等具体任务时,主动开展文本研读和资料搜集,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梳理英雄事迹、揣摩人物心理、提炼精神内涵等环节,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认同也更加真挚。
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解决展览策划、精神解读等实际问题时,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得到锻炼。小组合作过程中,沟通协调和责任意识等合作能力也得到提升。最后的成果展示环节,如撰写留言、发表演讲等,促使学生将革命精神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如何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践行这些精神品质。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实现了阅读能力、思维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多维度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通过精心设计情境任务、引导深度探究、促成知行转化,革命精神的火种得以在小学生心田有效播撒。此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革命传统的认知与情感,更在主动探究、合作思辨中锤炼了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雪笑笑 . 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单元教学的调查研究——以统编版二上第六单元为例[D]. 江苏: 扬州大学,2024.
[2] 许金凤 . 小学高段革命文化作品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 [D]. 海南 :海南师范大学 ,2024.
[3] 姚燕涣 . 革命文化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内涵、教学特性与实践路径 [J]. 课程教学研究 ,2022(7):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