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文化铸魂 为乡村振兴赋能
邹海俊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225500
摘要: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新时代下,伴随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传承”项目走进人们的生活,受到了高度的关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且一直保留至今、为数甚少的群众文化品牌项目,旨在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此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以“溱潼会船”项目连续三届创成2014至2016年度、2018至2020年度和2021至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之后,姜堰区又以“溱潼会船”案例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这是泰州地区唯一入选案例,江苏仅3家,全国91家。
关键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溱潼会船;典型案例
一、项目概况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征集活动面向历届入选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典型案例要求特色鲜明,能彰显“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特色民间文化艺术品牌魅力,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申报的“溱潼会船”案例,传承了民间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催生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姜堰的“旅游经济”。 近年来,该区坚持以“溱潼会船”为核心,深入挖掘整理各类民俗文化资源,除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外,十分重视、保护、挖掘溱潼会船、民俗舞蹈和各类民间艺术传承人,并将民俗舞蹈融入会船盛会。迄今为止,被列入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的“溱潼会船节”已经成功举办十七届,2008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21年11月,姜堰区第三次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江苏享有此项殊荣的4个县级区之一。姜堰之所以多次连续晋级,充分得益于以“溱潼会船”为典型代表的民间文化艺术的薪火传承和创新发展。
每年的溱潼会船节持续40多天,包括百村优品水上集市等10大类活动,尤其是开幕式规模宏大,盛况超前。岸上“滚莲湘”、“斗七巧”、“牵驴花鼓”、“窑工号子”等非遗民俗展示轮流上演,水上供船、龙船、篙船、划船等轮番上阵,会船比赛场面更是千舟竟发、蔚为壮观,实乃“民俗风情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
二、主要做法
1.以文惠民,为乡村振兴提供凝聚力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从2021年起,姜堰充分发挥品牌影响力,举办“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系列活动,包括“文旅服务乡村行”、“文化惠民天天演”、“堰美姜城小康情”摄影巡展、“说好姜堰话做好文明人”方言韵白专场巡演、文艺故事大串讲——民俗故事会以及传统文化进校园王鹏钢笔画巡展等6项活动,共开展63场次,惠及城乡居民近12万人次,将更多民间文化融入到文艺表演中,向区内外观众呈现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水乡特色。溱潼会船非遗项目,在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中得到了展现、得到了彰显。从专业的角度讲,叫“活过来了”。用老百姓的话说,叫“火起来了”。
2.以文兴业,为乡村振兴提供生产力
欲“富口袋”先“富脑袋”,近年来,姜堰区政府探索“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积极进军康养、影视、体育等新领域,构建“医、药、养、游”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为了扩大会船节规模经济,将会船民俗活动与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业发展结合,积极引导包括溱潼镇在内的周边各乡镇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培育当地文化品牌。在会船节前后,分别举办溱潼茶花观赏节、溱湖八鲜美食节、姜堰茶文化节、乡村旅游节、华侨城亲水节、湿地音乐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依托“田湖林岛”独特风貌,聚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举办乡村旅游节,依托资源优势,成功创成“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了“春看会船、夏逛湿地、秋尝八鲜、冬泡温泉”的旅游品牌。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927.8万人次,仅会船节开幕式溱湖景区就接待游客7.06万人次,收入475.29万元,同比增长20.29%、34.23%。
3.以文润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滋养力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是农村的灵魂和血脉所在。在打造“水美乡村”的同时,姜堰注重传承乡土文化,导入旅游元素,让村庄成风景,田园变公园。湖南村“潼享田园”项目利用现有水利生态护坡、菱藕塘资源,建设潼享农耕、潼享渔趣八大版块;小杨村以“状元+会船+樱花+簖蟹”四个方向为切入点,打造状元广场、里下河民俗馆等游玩项目,衍生自然科学、文武状元等研学游项目;一马当先的“全球生态环境500家”河横、“古海陵仓遗址”仓场,以及后来居上的“千垎周庄”“鲍老湖”,纷纷让古老的农耕文明、民间文化在润泽乡民中绽放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工作成效
1.农村美了。如今的乡村四面坦途、碧水环绕,无论是通南黄桥革命老区,还是里下河经济发展带,都已悄然形成集旅游观光度假、旅游配套服务、高效观光农业、水产养殖等为一体的立体化产业群,中国最美乡村试点村、中国森林示范村、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村、泰州市“强富美高”示范村等比比皆是,小康图景成为现实模样。
2.农民富了。溱潼洲南村不断拓展游客对古建筑市场的需求,仅发包收入每年可突破160万元;湖南村在各景点从事旅游业配套服务的村民有1500多人,年人均收入约6万元;小杨社区创新家庭农场主培训机制,打造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小杨模式”,2020年村集体收入397.32万元,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29万元。全国政协原主席汪洋、国务院原副总理胡春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吉炳轩先后到小杨社区调研,对“小杨模式”给予高度肯定。
3.农业强了。2021年姜堰成功举办乡村旅游节、农民丰收节等农事节庆活动26个,并借助央视端午节特别节目“最美金姜堰·幸福节节高”,展示姜堰风土人情、城市形象。创成了省级“一园两基地”4家,市级乡村休闲旅游农业3家。打造了1条泰州市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与海陵联合打造了2条市级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假日线路。冯庄渔业主题农园、湖南村农耕实践基地、溱湖蟹村、河横村康美基地获省乡村休闲旅游农业“一园两基地”推介。溱潼镇、三水街道桥头村获评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小杨社区入选《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选编》,姜堰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在全省综合排名第一等次。
四、思考建议
1.增拨专项资金,开启创建引擎。
建议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参照创示范区的做法,给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一定的创建引导资金和项目奖补资金,像江苏的系列特色文化创建也可借鉴配套实施。
2.邀请专业机构,制定创建规划。
建议省厅帮助制定《“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发展规划及其实施细则》,特别是在如何将溱潼会船由国家级非遗申报为世界非遗方面,给予前瞻性指导和实践性辅导。
3.开展专题活动,形成创建效应。
建议国家、省、市扶持打造并推出一批较有影响办的乡土文艺作品、一系列较有影响的特色文艺品牌活动,充分发挥乡土文艺聚魂赋能作用,助推乡村振兴在姜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唐衡璇;冯凤举;陈建国;郭松;唐琳. 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历史变迁和理论逻辑——艺术乡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 2022(04)
[2]魏碧姣.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发展[J].艺海.2023,(4).DOI:10.3969/j.issn.1673-1611.2023.04.020 .
[3]王昕伟,薛菲.强化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J].党政干部论坛.2023,(1).43-45.DOI:10.3969/j.issn.1003-837X.2023.0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