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绿色金融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分析

作者

宣逸川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江苏徐州市 221116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绿色发展成为推动中国高质量转型的重要路径,绿色金融则作为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金融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江苏省作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先行区域,中小企业在绿色转型中面临资源约束,融资渠道窄,成本高等难题。尽管政策层面已出台多项绿色金融引导措施,但中小企业获取绿色金融支持的效率仍不理想,表现为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金融工具匹配度不足。深入研究绿色金融政策对江苏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有助于优化政策供给,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绿色金融研究多聚焦绿色信贷,债券机制与可持续金融绩效,强调制度设计与市场效率的协同作用。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方面,西方学者则关注信息不对称,信用评级机制及生命周期理论。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政策分析占比高,实证研究不足,尤其缺乏区域性量化研究支撑。江苏作为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区域,具备良好政策土壤和代表性产业结构。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采用计量方法探讨绿色金融工具在区域内的实际成效,填补绿色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之间的实证研究空白。

2 江苏地区绿色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2.1 江苏地区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梳理

江苏自 2017 年成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制度创新,出台《江苏省绿色金融发展规划(2021—2025 年)》等多项政策,明确到 2025 年构建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政策重点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及碳金融等领域,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协同机制。如南京、苏州已建立绿色项目库与碳资产平台,增强项目识别与投融资对接能力。地方金融监管局与金融机构共同推进绿色信贷标准制定与绿色企业名录建设,为绿色金融政策的精准落地提供有力支撑,构建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政策体系。

2.2 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的区域实施现状

截至 2023 年,江苏省绿色信贷余额达 1.21 万亿元,占全省信贷总量的16.8% ,年均增速超 18% ,主要投向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绿色制造等领域。多地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推动绿色授信制度化。然而中小企业占比不足20% ,仍面临门槛高、审批慢的问题。在绿色债券方面,截至 2023 年底,全省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规模达 1100 亿元,但主要由大型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因信用评级难、发行成本高而参与有限,显示出绿色融资结构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仍需加强,金融工具覆盖存在明显不均衡。

3 江苏地区绿色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说明

为评估绿色金融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本文基于2020—2024 年江苏省 50 家中小企业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为主、多元线性回归为辅,构建以融资效率为被解释变量的实证模型。主要解释变量包括绿色信贷额度与绿色债券融资,控制变量为融资成本及年份虚拟变量。模型公式如下:

FEit=α+β1GLit2GBit3FCittit

结果显示,绿色金融工具使用频率与融资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绿色信贷占比高、作用显著。

3.2 构建融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表3-1 江苏省2020—2024 年50 家中小企业进行了逐年评分表

在绿色金融政策背景下,传统融资效率指标已无法充分反映中小企业融资质量,本文据此构建以产出为导向的复合型评价体系。基于“投入—产出”逻辑,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RGR)与资产回报率(ROA)作为核心指标,分别赋权0.6 与0.4,构建综合融资效率评分(FE):

FEit=0.6×RGRit+0.4×ROAit

其中表示企业,表示年份。通过对 2020—2024 年江苏省 50 家中小企业样本评分发现,绿色金融支持下的融资效率评分整体有所提升,但不同年份与企业间存在显著波动。该指标体系不仅增强了模型可解释性,也为后续绿色金融工具影响效应的计量分析提供了稳定的因变量基础。

4 提升绿色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引导机制

当前绿色金融政策对中小企业覆盖有限,需强化政府顶层设计与差异化引导。建议制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绿色融资激励政策,设立地方专项基金,对绿色项目实行贴息与税收优惠。同时,建立政策动态评估机制,优化政策工具组合,推动绿色金融精准对接企业实际融资需求,提升政策有效性与执行力。

4.2 建立多元化绿色融资支持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制约绿色发展,亟需构建覆盖“信贷—债券—股权”的多元绿色融资体系。鼓励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合作设立绿色贷款专项池,同时推动设立绿色创投基金与绿色供应链金融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整合金融资源,实现对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分层分类支持。

4.3 构建绿色信用评价与风险补偿机制

针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难问题,应推动绿色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强化碳资产、环保绩效非财务信息整合。政府可设立绿色担保基金,对绿色项目提供增信支持,并引入风险共担机制,引导银行扩大授信覆盖面。通过数据透明与风险分散,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意愿与能力。

5 研究结论

本文围绕“绿色金融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展开系统研究,以江苏地区为例,梳理其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与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构建融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面板数据实证模型,分析不同绿色金融工具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政策整体上显著提升了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尤其是在绿色信贷支持方面,表现出对融资规模扩张与融资成本下降的正向作用。绿色债券工具对中小企业的覆盖率偏低,融资结构存在集中化风险。绿色金融在执行过程中仍面临信息不对称,信用评估体系不完善等瓶颈。本文提出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引导,构建多元融资支持体系与健全信用评价与风险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绿色金融效率评价的理论基础,也为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优化政策实施路径,提升中小企业绿色融资质量提供了现实参考与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