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培育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关莉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西花园第一小学校 037036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推陈出新,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知识之外,还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良好数学思维,使学生对领悟所学数学知识理解更加深刻,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发学生数学思维,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知识夯实基础。本文概述了思维能力的内涵,并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思维能力,分析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思维培育;小学数学;实践与思考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数学活动中运用逻辑论证、分析论证、抽象概括、系统表达以及发散思考的能力。对培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深入理解数学的概念和规律,提高数学综合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数学敢想敢做意识和精神。与此同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发散性思维与丰富想象力,既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加清晰的解题思路,又能够获得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透彻地分析所学的知识。然而,如何能够有效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一.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趣味性教学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直观形象的指导、灵活多变的方法、积极活跃的氛围营造趣味性课堂。小学生的数学经验匮乏,数学概念大多较为抽象,所以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必须借助直观易懂的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趣味性教学正好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运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呈现出来,以增强数学教学的渲染力,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展开提供有利保障,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二章讲述了《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作为几何图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相对抽象,难以直接通过口头讲解让学生理解其四边形性质。因此,我在本节中设计了丰富的趣味动手实践活动,如“做一做”、“拉一拉”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它们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平行四边形的形成和变化,从而深刻理解了其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当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时,他们对图形的认识是否会变得更加直观和深刻,从而在实践中找到真理,在理论中指导实践,全面提升数学素养。

二.坚持教学开放性原则,培养数学思考思维能力。

开放性练习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生最初的学习就是模仿,在课堂上模仿着教师的解题方法,模仿着同学们的发言,再到后面自己去观察,但是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学生在学会模仿后一定是要开始进行数学思考,这可以是借助于前面学习的知识,也可以借助于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讨论,哪怕思考的片面甚至是出现错误,也一定要去自我独立思考,辩则明,辩则通好,知识只有经过加工再处理才是属于自己的。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学会数学。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六章《平移、旋转和对称》中,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在了解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并且在模仿后能画出平移、轴对称后的图形。再以此为中心发散学生的思考,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再进行旋转。感受图形变化的特征,感悟图形变化的性质,感觉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动手操作,动脑想象。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形象与抽象有机地融合,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原有的旧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又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运用数形结合教学,培养数学直观想象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丰富实践中,“数形结合”思想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显著的效果,日渐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对正处于认知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们建立起稳固的数学基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既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教育理念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形结合思想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三章《100以内的数》,教师运用算盘法则,以66为例,通过思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表示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数的奇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环节教学中,借助“形”进行有效的说明和补充,让学生辨清了66中两个6的不同意义。这样借形说数,数形相依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助于学生深化知识,有利于学生搭建思维桥梁。在创造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占有主导地位。所以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主,以老师辅导为辅。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是老师去灌输,而是学生发现不懂的去问。从教师方面来说,就是要尊重学生,要站在学生立场上为他们着想,引导和启发学生自求自得。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一章《长方体和正方体》中,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以此来了解其概念与性质。“以学生为中心”并不等于教师的角色被削弱,相反,教师仍然在扮演着监督学生学习的重要角色,同时指导并纠正学生的盲区与错误。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构建一个寓教于乐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需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发散性,教师应该对这一特点和优势加以利用。结合课本内容,对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进行高效培养,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数学能力。同时,还需要教师严格规范自身,了解新时期教育学生的重任,将学生的学习问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如何理清思路、解决问题。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核心素养,为以后数学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娟.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金钥匙”——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4,(11):114.

[2]王秀霞.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大学,2024,(S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