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从心出发:构建无欺凌的成长生态

作者

黎肖丽

茂名市茂南区高山镇浴德小学 525011

学生欺凌行为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权益且具有强烈攻击性的犯罪行为,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整个家庭乃至国家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学校既要教给学生各种知识,还要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进行指导。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加深,我国中小学校建设力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校园环境与学习氛围,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制约,仍存在许多不和谐现象。新时期学校教育的任务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还面临校园新问题,其中,学生欺凌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了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难题。

一、新时代小学预防学生欺凌的重要性

新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样面临着种种新的课题和困惑。小学阶段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时期,更是学生成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教育教学任务艰巨,更加需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指导。近年来,学生欺凌现象在小学中频频出现,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学生欺凌不仅伤害儿童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稳定,还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道德认知水平。面对学生欺凌现象,新时期的学校必须积极采取对策,尤其要做好学生欺凌的防范,由此,避免学生欺凌事件的发生。

二、小学生学生欺凌事件的原因

2.1 家庭方面

经研究发现,处于学生欺凌被欺凌者地位的学生,多数存在常年被家长冷落、生长在单亲家庭、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理念负面等。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应对并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健康发展。家庭、特别是家长这道防线失守,将会造成极为惨重的恶果。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必须要重视家庭功能的缺失对孩子们成长产生的不利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难拥有妥善处理问题、情绪宣泄的能力,使得普遍存在、稀松平常之小事,演变成不可调和之大冲突,终于酿成了一场悲剧。同时家庭对教育的观念出现偏差,会使子女也产生暴力等不良观念,诱发儿童暴力倾向或潜在暴力倾向。这些不健康的教育理念,其结果是使学生心理健康,遇事处理问题的方式极度失真,并可由此而产生不良后果。

2.2 学校方面

除家庭层面功能欠缺,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德育等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学生欺凌现象的一个主要因素。这就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来自家庭内部以及外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心理上的障碍和行为上的偏差。尽管教育部门推出了很多相关法制规定和重要文件,如使欺凌防范工作受到重视,有关教育进校园、进课本,等等,但是真正在实施层面上发挥出来的效果还很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对相关法律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支撑,导致在实践中出现问题时无法找到相应对策。另一方面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与课业成绩,考试与正课学习中安排很多时间,挤出课外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副科课程安排。这样就会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心理问题增多。这样就会造成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推广。

三、新时代小学预防学生欺凌重要措施

3.1 完善预防欺凌的教育内容

3.1.1 重视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

生命教育指于生命的生命价值、健康保障及其他对生命的正确理解和尊重、强化生命责任感等方面进行教育。从目前来看,我国关于学生欺凌问题的法律并不是很完善,对欺凌行为的认定标准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规范。生命权是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这是所有其他权利的根本与先决条件。因此,生命教育也就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我们应该具备正确的生命观,敬畏生命。当前,小学教育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阶段,而中小学生又是这个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学生欺凌现象频频出现的背后,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小学生对生命健康存在着误区。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生命教育,全面发掘小学思想政治教材生命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德育功能,增强学生责任意识,真正实现对自己,对别人生命的尊重。作者每学期均邀请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专家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宣讲,内容包括不限于“如何放松心情,轻松减压”、“护苗成长,关爱心灵”、珍爱生命,阳光生活“如何调节情绪”等等,收到良好效果。

3.1.2 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反欺凌意识

纵观频繁发生的小学学生欺凌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单纯依靠制度对小学生进行约束还不够,在小学学生欺凌事件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防范欺凌事件的重点。在小学阶段,开展法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第一,增强小学生明辨是非的本领。培养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是非观,有利于其健康成长与发展。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是非观念,才有可能作出正确判断,由此避免在错误观念指导下,作出卷入学生欺凌事件。二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有助于学生正确是非观念的养成,帮助其在遭遇学生欺凌时能作出正确抉择。基于此,作者在工作当中,亲自开展了“ 3+1 护苗 , 关爱未成年法治宣讲进校园”公开讲座活动,借此提高学生们的道德教育反欺凌意识。

3.2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开展积极活动

3.2.1 坚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强化学生日常教育等,学校应将德育摆在重要的地位,力求在课堂上不单纯地讲授知识,同时也要传授道德,使学生在积累中不断地提高道德水平。小学阶段作为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道德认知水平、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榜样教育工作。通过各种集体活动的进行,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等,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并赏识他们。这样不但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能提升学生社交水平与问题解决能力,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关系,遏制小学学生欺凌。未成年人法治进校园《遵循天理国法人情,走好人生路》讲座以及“3+1护苗 . 青春期主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作者开展的一系列关于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的主题讲座,旨在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养,扩大思政教育阵地,同学们在讲座中认真听讲,受益匪浅。

3.2.2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从某种程度上讲,儿童及家长认知思维、价值观念在行为态度上存在相似性等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以自己的言行去规范孩子,这就要求家长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如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科学的教育引导方式。家长的道德修养是关系到子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关键性因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还要善于从子女身上发掘优秀品德的因素。所以父母的教育模式合适不合适,它在青少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温暖而富有爱心的家庭氛围,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更是儿童积极乐观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父母之间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相反,如果家长常常争吵的话,紧张的家庭氛围,儿童更易被学生欺凌。此外,如果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情感沟通,那么他们就可能因为不能及时了解父母内心真实想法而变得更加自卑和封闭,从而降低了自身素质水平。所以,家长要创造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氛围,对儿童产生积极作用。基于此,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开展过数次家访活动,如在2 月25 日开展的“与心灵相约,与健康同行,与平安为伴 ——心理疏导,防性侵家访活动,以求在家教层面为孩子们的教育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3.2.3 积极开展防学生欺凌相关话题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纲领,紧密联系青少年健康成长,它的内容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包容和尊重,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要积极做好防学生欺凌有关工作,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小学生内心中。作者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开展防范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教育上也有过多次实践,比如“3+1”护苗行动和“小丽护蕾防性侵小课堂”等等,以促进防范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小学阶段是教育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小学学生欺凌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会造成严重的影响,需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以促进小学学生的健康发展,确保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连云 . 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35(11):97-101.

[2] 李怀梅 . 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对 策解析 [J]. 女报(家庭素质教育),2020(1):137.

[3] 梁致勋 . 预防校园非暴力性欺凌行为探析 [J]. 宁夏教育 ,2018(Z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