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
张赫原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市 301799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数字化技术重塑教育形态,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趋多元;另一方面,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冲击。在此背景下,传统“单打独斗”的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需求,而协同育人通过整合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资源,成为破解思政教育困境的关键抓手。本文立足协同育人视角,结合实践案例与实证数据,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1 发展现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与实践创新中呈现积极发展态势: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核心,形成了“顶层设计—中层落实—基层实践”的政策链条,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例如,教育部 2023 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细化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的具体要求。
技术赋能初见成效:多所高校探索VR/AR 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如某师范大学开发“红色足迹”VR 课程,让学生“沉浸式”体验长征历程;部分高校搭建思政教育云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推送理论解读,单场直播观看量突破10 万人次。
实践载体不断丰富:全国高校普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调研、社区治理服务等活动。据教育部统计,2024 年全国高校累计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超50 万场次,参与学生达800 万人次。
1.2 核心问题
尽管取得一定进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协同机制“碎片化”:高校内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权责划分模糊,资源难以整合。例如,某理工类高校调研显示, 65% 的思政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协同仅停留在文件层面,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
教育实践“表层化”:部分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如短期志愿服务多为“拍照打卡”,缺乏后续反思与成长跟踪;某调查显示, 42% 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与思政理论脱节,难以深化理解”。
师资队伍“结构性薄弱”:一是专职思政教师师生比失衡(部分高校达1:400,远超 1:350 的国家标准);二是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 70% 的专业课教师表示“难以精准挖掘本学科的思政元素” 67
二、协同育人模式下的创新路径
2.1 健全完善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以“思想引领—实践浸润—评价反馈”为闭环,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
精准化思想引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青年话语”,如组织“理论青讲团”,由学生骨干结合专业解读理论(如理工科学生以“大国重器”案例阐释“科技自立自强”);开发“每日一习话”线上专栏,结合社会热点解读核心思想,累计阅读量超300 万次。
场景化实践浸润:推动“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校园层面,打造“红色文化月”“学术道德论坛”等品牌活动;社会层面,建立“校地共生”实践基地,如与乡村振兴重点县合作开展“政策宣讲 + 技术帮扶”,让学生在服务中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
多元化评价机制:构建“思想品德( 30% ) + 学业表现( 30% ) + 实践贡献( 40% )”的评价体系,引入企业、社区等第三方评价主体。例如,某高校将“志愿服务时长 + 服务对象评价”纳入奖学金评定指标,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提升 28% 。
2.2 全面构建“大思政”格局
打破学科壁垒与部门界限,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合力:课程协同深度融合:建立“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协同备课机制,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开发“课程思政”教案(如计算机专业在“人工智能伦理”章节融入“科技报国”理念);推行“一课双师制”,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授课,2024 年某高校试点课程学生满意度达 92% 。
学科德育精准挖掘:按学科分类梳理育人元素:文科突出“家国情怀”(如历史学专业结合“四史”解读文明传承);理科强调“科学精神”(如生物学专业以“抗疫科技攻关”案例诠释“创新担当”);工科聚焦“工匠精神”(如机械专业通过“大国工匠”事迹强化职业操守)。
教学改革分层推进:针对大一学生开展“专业导论 + 思政启蒙”,大二大三聚焦“专业实践 + 价值塑造”,大四侧重“职业规划 + 社会担当”。某高校实施该模式后,学生专业认同度提升 35% ,毕业去向落实率提高 12% 。
2.3 深入持久生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理论认知—情感共鸣—行动自觉”为逻辑,创新教育形式:
主题教育常态化: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重要节点,如“清明祭英烈”线上线下联动(线上云祭扫、线下实地缅怀);“国庆主题周”开展“我与国旗同框”“家国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参与学生覆盖率超 90% 。
历史教育场景化:构建“四史”教育“课堂 + 基地 + 云端”体系:课堂讲授核心脉络,基地(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开展体验教学,云端搭建“数字红色展馆”(如某高校联合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发3D 展馆,访问量超50 万人次)。
实践教育项目化:组织“重走革命路”研学项目(如沿长征路线开展社会调研)、“国防体验营”(与部队合作开展军事训练、武器装备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国之大者”的认知。
三、结论与展望
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选择,通过健全立德树人机制、构建“大思政”格局、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可有效破解资源分散、效果弱化等问题。实践表明,协同育人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认同度与社会适应力。
未来发展需聚焦三方面:一是技术赋能协同(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精准推送教育内容);二是完善协同保障(建立跨部门考核机制、加大师资培训投入);三是拓展协同边界(加强国际合作中的思政教育,培养具有“家国情怀 + 全球视野”的人才)。唯有持续深化协同,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
[2] 习近平 .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J]. 求是,2018(19).
[3]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Z].2019.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J]. 赵君 ; 张瑞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23)
[5]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J]. 秦在东 ; 赵君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上半月 ),2008(09)
作者简介:张赫原(1997-02),男,汉族,籍贯:,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天津天狮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