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结症及破解路径研究
刘栗文
南昌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108
教育部于 2007 年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需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已摒弃传统的词汇、语法和翻译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在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考核中普遍存在中西方文化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过于注重对目的语文化内容的导入,忽视中国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极大地影响了中西方文化的双向平等交流,影响了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从丛 2000),学生缺乏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感,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此外,许多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中国文化素养不高,中国文化表达能力欠佳,不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宋伊雯2009)。
2013 年教育部对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型进行改革,其中段落翻译汉译英旨在通过翻译关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及历史等方面的内容来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可直至 2022 年 12 月,大部分学生仍显得力不从心,完成度、准确度依然差强人意。由此可见,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过于注重其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较差,“中国文化失语症”依然普遍存在,从中也可看出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有限。
一、理论研究
1.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
2000 年从丛教授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概念,她认为中国外语教学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文化内容介绍,忽视了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中国文化的教学。张为民等(2002)、刘世文(2003)通过测试、访谈或问卷的方法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用英语恰当地对中国文化进行表达。肖龙福等(2010)认为最主要原因是教学大纲对中国文化的教学目标及要求缺乏更详细、明确的描述及规定。张婧(2018)则认为英语文化的强势地位、教学大纲缺乏对教学和评估的指导和约束、教学文化内容安排失衡是主因。
2.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应对措施研究
为了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学者们多从跨文化交际和文化自信的角度进行探究。张为民(2002)提出将中国文化内容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计划,增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把中国文化渗透进英语教学。肖龙福等(2010)认为需明确中国文化教学“官方”位置,实施教学、评估一体化。张婧(2018)提出将课程教学与测评相统一,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材及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关楚琳(2021)认为应加强中国文化渗透和在教学评价和考核中注重课程思政导向。
以上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的破解路径研究数量较少,行之有效的路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问题研究
笔者以江西省三所民办本科高校非英语专业近 300 名大一、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卷及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现状,了解当代大学生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发放测试卷1《中国文化知识测试》、测试卷2《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测试》和问卷调查《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各 300 份,共计 900 份。测试后收回的有效测试卷共 883 份,平均回收率 98.1%。
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学生掌握的中国文化知识有限,对中国传统节日等知识普遍掌握较好,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有较好的理解和认同,得分较 定的了解,得分一般,但是对古代历史、哲学及文学等方面的知 得分最 化英语表达能力薄弱,对教材中出现过的中国文化词汇的英文表达掌握较好, 对教 达存在困难,且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该调查结果表示虽然“中国文化失语症” 的概念提出 已经过去 25 年,该现象依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案例研究
本研究还对上述同批 300 名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量表》测试,对 50 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访谈。学生量表测试的内容包括对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兴趣、态度、方法、个人期待或需求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及认知技能。教师访谈的内容包括对教学中中国文化所占比例的观点、增加中国文化内容的态度、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及中国文化指导能力自评等。
量表结果显示约 81.2% 的学生对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感兴趣,但认为难度较大。约 87.4% 的学生认为自身词汇量有限,翻译技巧欠缺,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时 约 85.5% 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材和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中国文化内容的教学,且认为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激发爱国热情。近40% 的学生认为日常考试中没有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因此没有学习动力。
究其原因,一是大学英语教育过于注重对西方文化内容的输入,忽视学生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教材、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鲜少涉及中国文化知识和相关英语表达,外来文化的输入多于母语文化的输出,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积极性不高,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依然薄弱。二是学生平时较少接触有关我国历史、文化、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英语资料,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了解有限,缺乏有效的指导。三是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中国文化素养不高,加上汉英两种语言转换能力不足,因此教师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和外译能力欠佳,不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有效的指导,也鲜少有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四、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结症及破解路径研究
基于上述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结症的理论研究、问题研究和案例研究,笔者运用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流程,结合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学生个性化中国文化教育需求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实际,通过课堂内外结合、线上线下混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拟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原则上进行破解路径的研究。
(一)“产出导向法”理论支撑
“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及“全人教育说”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的三大教学理念。她主张以学习为中心,倡导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不仅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原则
全员指的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1)学校重视中国文化内容教学
学校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组织校级、院级、教研室三级保障机制,修改、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
(2)教师提升思政育人能力
作为教师个人,与时俱进,及时补充自身中国文化知识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不足,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政素养,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3)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 和合思想")、革命文化(长征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抗疫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全过程指的是教学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阶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驱动环节: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激发学生的兴趣。
(2)促成环节:教师提供帮助,学生认真准备,完成产出任务。
(3)评价环节:即时或延时评价,可以是生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师生合作评价。
在上述三个教学流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用一体”、“学以致用”。
全方位是通过课堂内外结合、线上线下混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教学。
课程思政视角下破解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结症的第一课堂就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堂,分为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评价。课前准备的过程中着力于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大学英语课堂,诸如,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段落翻译融入课堂教学,深挖段落翻译主题中潜在的思政元素,如风筝、中国结、舞狮、灯笼、剪纸、功夫这些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实现思政点与知识点的巧妙结合与紧密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相融合,避免单纯的说教。教师与学生在课前准备充分就能在课中实施时做到胸有成竹,还能根据课堂的情况随机应变。课后的生生评价、教师评价或师生合作评价都有助于检测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是否达成。
虽然第一课堂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主阵地,但是第二课堂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中同样可以融入思政育人的理念,扩充思政育人的路径。由于第二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载体,教师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如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参加“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讲好中国故事”英语竞赛,开办关于英语知识和学习的微信公众号,利用“互联网 Π+,Π- 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等的活动或项目。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个教学渠道,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格局,丰富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形式,延展思政育人的面积,提高思政育人的实效。
(三)破解路径
1. 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
鉴于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学校可以开设《中国文化知识》选修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有步骤地学习更多中国文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增加中国文化知识在教学中的比 匹配的中国文化知识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如西方的情人节 权力、尊贵及祥瑞的中国龙,既可以帮助学生补充相关文化 思维。教师还可以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 部组织的科学检测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考试,其中的段 1 济 社会发展等内容,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知识提供新鲜的素材和真实的语料
2. 挖掘中国文化内容中的显性、隐形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教师需具有思政育人的素养,善于挖掘中国文化内容中蕴含的显性、隐性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认知中国文化,在情感上能够认同中国文化,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 第一册)》UNIT 5 The Water Problem 中显性思政元素是环境保护理念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隐性思政元素可以是“南水北调”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认知,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此外,CET-4 段落翻译题蕴含着鲜活的思政元素,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极佳的素材,教师要善于将它与教材中的单元主题进行结合,如 2022 年 12 月段落翻译考查的是关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冬至、立秋,教师可将其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相关主题教学中。
3. 编写中国文化知识英语讲义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收集资料,编写《中国文化知识》英语讲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用英语表达呈现出来,可以分模块进行,如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哲学思想,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人文景观,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在编写的过程中可结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段落翻译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注意选取适合学生需求的中国文化内容,确保文化概念准确传达,用词准确,表达流畅,配备包括文化负载词的词汇表,增设中西方文化对比练习题和思考题。
4. 提升教师学生中国文化素养
教师需研读中国文化经典,增加中国文化知识储备,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核心理念和深刻内涵,了解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人文精神、道德伦理、家族观念、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背景知识; 持续学习, 定期参加学术交流、研讨或培训,教师间互相学习,交流、探讨,取长补短;参加相关教学技能培训,提升教学转化能力;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拓宽个人视野;参加相关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
学生需加强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 , 不断积累中国文化知识,如多阅读中国文化经典书籍,认真学习中国历史,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和 中华人文精 国文化内涵,感受中国文化魅力;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化自信 通过比较阅读,如古今文化对比阅读,中西方文化对比阅读,扩大知识面,积极思考, 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多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和竞赛,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文化积累、文化实践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
5. 增加中国文化内容考核
如果只增加中国文化内容的教学,不进行中国文化内容的考核,学生感觉没有任何压力,不能完全激发学习热情,激起学习动力,继而影响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考核评价,因此中国文化内容需要在学生考核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针对所学的中国文化知识进行期末测验,以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的平时分,或在期末考试卷面出现一定比例的相关题目,如段落翻译题、写作题,直接计入学生的期末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虽然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结症仍然存在,相信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能尽早破解该结症,帮助学生由文化失语走向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从丛 .“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 [N]. 光明日报 , 2000-10-19(001).
2] 宋伊雯等 .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 [J]. 中国外语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