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将军精神对当代教师职业成长的启示

作者

王文文

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江西吉安 343100

引言

,是一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英雄土地,开国中将温玉成便是这片土地孕育出的杰出代表。当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细细研读温玉成将军 (1915-1989) 的人生轨迹时,内心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震撼。他的故事,从一个贫苦少年立志投身革命,到长征路上的“小铁人”,再到抗日战场上的“温老虎”,直至成为共和国将军后依旧保持的朴素本色,这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关于理想、意志与品格的教科书。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不应仅仅被尘封于史册,更应成为观照现实、启迪未来的明镜。作为以“立德树人”为天职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反思,如何从将军精神中汲取力量,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职业信条与行动指南,进而引导新时代的学生们健康成长,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索的时代课题。

一、坚如磐石的信仰:铸就教育之魂

温玉成将军的革命生涯,始于一个纯粹而坚定的信念。13 岁那年,他为红军“为穷人打天下”的宗旨所感召,毅然选择加入队伍。这份源于阶级自觉的朴素信仰,一旦确立,便成为他此后一切行动的内驱动力,支撑他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险,抵御了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这种精神力量的源头,正是信仰的磐石之坚。

这一事迹给予教育工作者以深刻启迪。教师的职业同样需要一种坚不可摧的“信仰”。这份信仰,是对教育事业神圣性的认同,是对每一个学生无论出身、智愚皆可成才的信心,更是对通过知识与品格塑造未来的社会责任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面临来自学生差异、教学改革、社会评价等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此时,唯有内心深处那份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才能化作不竭的动力,使我们不为一时之困所惑,不为外界之扰所动,始终保持教育的定力与初心。将军的信仰是为人民求解放,教师的信仰则是为民族育未来。这种精神内核的一致性,要求我们将个人职业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从而铸就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二、艰苦卓绝的意志:砥砺育人之道

从雪山草地的严酷考验,到赤水河畔的生死突围,温玉成将军的成长史,是一部与艰难困苦作斗争的史诗。他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将最后一块干粮让给战友,背着高烧的同志冲出重围;在1941 年的江苏战场,他臂膀中弹仍不下火线,带领部队赢得胜利。这种于绝境中不屈、于危难中担当的钢铁意志,是其“战神”威名的坚实基础。

教育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场“长征”,同样需要艰苦卓绝的意志品质。学生的成长并非坦途,知识的掌握需要反复琢磨,品格的养成需要长期引导,良好习惯的塑造更需水滴石穿的耐心。将军精神启示我们,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直面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韧性。面对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应像将军背负战友一样,用更多的关爱与智慧,帮助他们克服障碍,迎头赶上。面对教育教学中的瓶颈,我们应当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积极钻研,勇于创新,寻找突破口。育人之道,正是在这一次次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反复砥砺,最终方能通达成功的彼岸。

三、永不褪色的本色:厚植为师之德

新中国成立后,温玉成被授予中将军衔,身居高位,但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本色。他教育子女“吃饭不许剩一粒米,衣服破了补好再穿”,并强调“永远不能忘本”。从放牛娃到共和国将军,身份地位发生了巨变,但那份源于贫苦大众的勤俭与谦逊,却始终未变。他珍藏的长征时用过的搪瓷碗,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纪念,更是其人生坐标的永久校准。

将军的这种“不忘本”,对教师的师德涵养具有非凡的镜鉴意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言传,更在于身教。将军的朴素作风,正是对“为人师表”最生动的诠释。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教师更应坚守精神的质朴与高洁,以淡泊名利的态度对待职业,以严谨自律的作风要求自己。我们要将勤俭节约、谦虚谨慎的品格融入日常生活,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一个真实、可亲、可敬的榜样。这种无声的教诲,如春风化雨,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厚植他们未来人生的道德根基,这正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温玉成将军的精神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通过对其信仰、意志与本色的学习与反思,我辈教育工作者得以汲取成长的力量。我们当以将军精神为引领,在三尺讲台上,坚定教育报国之志,锤炼迎难而上之能,涵养立德树人之德,与我们的学生共同成长,努力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