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契约精神的高校学生寝室公约制定与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作者

陈博

沈阳工业大学

高校学生寝室是学生生活、学习与交往的重要场所,其管理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传统的寝室管理多依赖学校强制性的规章制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的机会。契约精神以其主体平等、协商一致、信守承诺的特质,为寝室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一、契约精神与寝室公约的内在联系

(一)契约精神的核心原则与寝室管理的目标契合

契约精神的核心在于平等协商、权责对等与自愿遵守,与高校寝室管理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 [1]。传统管理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校方制定的硬性规则,缺乏自主性与责任感。而契约精神强调主体间的平等对话,通过协商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使学生从“被管理者”转变为“规则共建者”。这种模式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更能激发其内在责任感,推动学生自觉维护寝室秩序,最终实现管理效率与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双重提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二)寝室公约是契约精神在公寓治理中的具体载体

寝室公约的本质是学生基于平等地位共同协商制定的生活契约,将抽象的契约精神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 [2]。公约内容涵盖卫生责任、作息协调、公共资源使用等日常事务,由学生自主起草、民主表决形成,体现集体意志而非校方单方面指令。其制定过程本身即是契约精神的实践:学生通过讨论、妥协达成共识,明确个人与集体的边界。这种具象化的契约文本成为寝室治理的基石,既保障个人权益,又约束不当行为,使契约精神在微观生活场景中真正落地生根。

(三)契约式管理是实现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效中介

契约式管理通过公约的执行机制,构建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路径。学生需在监督公约履行的过程中,持续反思自身行为与集体约定的差距,主动调整行动策略。例如轮值监督制度促使学生相互提醒、平等约束,将外部规则内化为自律意识;违约协商机制则锻炼其沟通能力与问题解决技巧。这种动态契约实践循环,帮助学生不断经历“承诺 - 履行 - 修正”的闭环,在解决实际矛盾中提升责任担当、协作意识与规则应用能力,最终实现从被动服从到自主管理的质变。

二、基于契约精神的高校学生寝室公约制定与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路径

(一)确立平等协商的公约制定原则

寝室公约的制定过程必须坚决贯彻平等协商的核心原则,是其区别于传统强制性规章制度的根本特征 [3]。校方与管理者的角色应从规则的制定者与下达者,转变为引导者,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达诉求、进行理性辩论的民主协商平台。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寝室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发言权和表决权,公约的具体条款,如作息时间、费用分摊、卫生值班等,均需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讨论与一致认可方能确立。这种源自平等协商的诞生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公约的合法性与亲和力,使学生不再是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其真正的创造者与主人,从而为后续的自觉遵守与有效执行奠定了最坚实的心理基础与情感认同。辅导员或宿管人员仅扮演中立引导者角色,确保讨论秩序并传授协商技巧。通过多轮沟通消除分歧,最终形成的共同承诺,其神圣性与约束力源于成员自身意志的凝结,而非外部强制。

(二)构建系统化的公约内容体系

一份行之有效的寝室公约必须具备系统化与全面性的内容体系,其框架应科学涵盖寝室生活的各个关键维度。首先需明确空间与物品的使用规则,细致规定公共区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以及共享资源的使用、维护与更新办法。其次是作息制度的协同,必须充分考虑并尊重成员间不同的学习习惯与生活节律,通过协商确立统一的熄灯、静音时间以及接待访客的规范。再次是卫生保洁责任的划分,应建立清晰透明的轮值表,明确打扫标准与检查流程。最后还应囊括财务共担机制与矛盾调解程序,对水电费用等共同开销以及可能产生的分歧设定预先的解决方案。这套层次分明、覆盖周全的体系共同构成了寝室社区的运行宪章,为所有成员提供了明确而稳定的行为预期。条款应具体、可操作,避免模糊表述。例如,“保持安静”应具象化为“23:00 后戴耳机”等。引入数字化工具辅助记录与提醒,使公约管理高效透明,为成员提供清晰的行为边界与预期。

(三)建立公约的执行与监督机制

再完善的文本若缺乏保障机制也终将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公平、透明且可持续的公约执行与监督体系。该体系的核心在于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督促,可以采取寝室长轮值、定期民主生活会或成立公约监督小组等形式,对公约的日常履行情况进行记录与评议。对于模范遵守公约的行为应予以肯定和鼓励,而对于出现的违约情况,则需依据事先共同约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其重点不在于惩罚而在于教育与修复,通常可采取提醒、协商、轻微补偿或公益服务等方式。这套机制的有效运转能够确保公约的权威性,使其从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治理实践,从而维护寝室秩序的持久与和谐。其关键在建立常态化反馈渠道,如定期生活会议或线上匿名评价。对轻微违约采取提醒、互助改正为主;严重或反复违约则启动预设的、经全体认可的分级处理程序,维护契约公信力。

(四)强化契约履行与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寝室公约的终极价值远超越管理本身,在于通过契约的履行过程来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深层次的育人目标。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实践承诺、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时,他们正是在进行一种至关重要的公民素养训练。面对公约执行中产生的分歧,他们学习如何通过沟通、谈判与妥协来解决问题;在维护集体利益的过程中,他们深化对权责对等原则的理解;在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中,他们逐步将外部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这种持续的、沉浸式的实践教育,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协作精神与规则意识,这是任何课堂讲授都无法替代的成长体验,为其未来融入社会成为守信的现代公民做好了关键准备。鼓励学生定期回顾公约执行情况,反思个人表现与集体目标的差距。通过解决实际冲突,深化对权责对等的理解,将外在规则内化为自律习惯,实现个体责任感与集体凝聚力同步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契约精神制定与实施寝室公约,不仅是高校学生寝室管理的创新方式,更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契约化的规范建立与执行,可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责任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未来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契约式管理模式,并进一步探索其与高校育人体系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陈晨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J]. 教育信息化论坛 , 2024(5).

[2] 刘因科 , 隋敏 . 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 [J]. 才智 ,2023(21):121-124.

[3] 谢俊芳 . 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心理成熟度研究——以广州花都民办高校大学生为例 [J]. 大科技 , 202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