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模型构建的高三生物长句表达探究复习研究

作者

汪雨前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361009

一、优化高中生物学科教育生态的教育意义

从学科教育生态的角度来看,这项研究的教育价值在于把“高考评价”跟“素养培育”连接起来,促使高中生物教育从“应试方向”回归到“育人方向”,打造更良好的学科教育生态。一直以来,高中生物教育碰到“高考分数”与“素养培育”的平衡难题: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把复习重点过度偏向“高频考点背诵”“答题模板记忆”,没重视生物学科“探究性”“逻辑性”的本质,使得学生虽然能在高考里拿到高分,却缺少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跟深入理解,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比如能背诵实验步骤,却没办法独立设计实验)。而模型构建在长句表达复习当中的运用,正好架起了“高考”与“素养”之间的桥梁:一方面,模型构建能够直接提高学生高考长句表达的得分比例,符合高考评价的要求;另一方面,模型构建过程里培养出的“逻辑思维”“探究能力”“规范表达能力”,正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部分,契合“育人”的目标。

一、“模型拆解 — 知识编码 — 语言转化”三阶训练法

第一步“模型拆开”,老师带着学生参照教材图 4 - 4(转录流程示意图)还有图 4 - 6(翻译流程示意图),搭建“基因表达流程图示”模型。先把核心要点拆开:转录的“模板(DNA 一条链)、原料(核糖核苷酸)、地方(细胞核)、成果(mRNA)”,翻译的“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地方(核糖体)、工具(tRNA)、成果(多肽链)”,接着用箭头标好“DNA → mRNA →蛋白质”这种逻辑上一步一步推进的关系,搞清楚“碱基互补配对”是连着这俩流程的关键纽带。

第二步“知识编成代码”,对照着人教版教材的术语,把要点表述弄得规范,比方把“转录产生 RNA”编成“在细胞核里头,拿 DNA 的一条链当作模板,依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用那些游离着的核糖核苷酸合成 mRNA 的流程,就叫做转录”;把“翻译形成蛋白质”编成“mRNA 进到细胞质以后,跟核糖体凑一块儿,tRNA 带着特定的氨基酸,通过反密码子跟 mRNA 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把氨基酸一个一个连起来形成多肽链,多肽链再进一步加工就成了蛋白质,这个流程就叫做翻译”。

第三步“语言转变”,让学生以模型的逻辑当作框架整合着表达,好比完整的长句子:“基因表达包含转录和翻译两个流程。在细胞核里面,以 DNA 的一条链作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用核糖核苷酸合成 mRNA(转录);mRNA 进到细胞质以后,跟核糖体结合,tRNA 带着氨基酸通过反密码子跟 mRNA密码子配对,把氨基酸连成多肽链,最后加工成蛋白质(翻译),这样就实现了遗传信息从 DNA 到蛋白质的传递。”这个例子紧紧扣住人教版教材的图示还有术语,有效解决了学生“流程弄混、术语用错”的麻烦。

二、“问题驱动 — 模型构建 — 错题复盘”靶向突破法

首先来个“问题驱动”,挑出高考真题里的提问:“结合人教版教材中‘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个实验,分析为啥‘低温保存酶制剂,高温会让酶失去活性’,写出完整的逻辑链条。”带着学生弄明白答题得包含两个关键的点,一个是“低温或者高温对酶结构产生的影响”,另一个是“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其次进行“模型构建”,让学生照着教材图5 - 3(也就是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曲线),搭建起“温度、酶活性、酶结构”这三者关系的模型:在横轴上标记“温度(从低温到适宜温度再到高温)”,纵轴标记“酶活性(从低到高再到低)”,在曲线旁边补充上关键的标注——低温标注“酶活性不高,空间结构稳定”;高温标注“酶活性没了,空间结构被破坏”,同时把实验变量联系起来(比如说“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用单位时间内底物分解的数量来表示”),保证要点一个都不落下。

最后进行“错题复盘”,收集学生那些典型的错误答案,像“低温让酶不干活,高温把酶弄死了”,对照模型分析错误的根本原因——没用教材里的术语“空间结构”来表述,而且还漏了“低温下酶活性可以恢复,高温下不能恢复”这个差别。引导学生依据模型修改表达:“从人教版‘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个实验能知道,低温的时候酶的空间结构没被破坏,只是活性暂时降低了,所以可以低温保存酶制剂;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得酶活性永远没了,所以高温会让酶失去活性。实验里通过控制温度(这个自变量),检测底物分解的速度(因变量),验证了温度对酶活性有影响。”准确地补上学生表达方面的不足。

三、“模块专项 — 小组协作 — 数据反馈”动态优化法(人教版案例)

第一阶段叫“模块专项”,教师以教材图2 - 9(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为中心,设计出“构建血糖调节概念模型”这样一个任务:要把“触发血糖升高或者降低的条件”“参与调节的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像肝脏、肌肉之类)”“神经调节(有下丘脑参与)跟激素调节相衔接的地方”都标注出来,还配上长句表达方面的练习:“把人体在血糖浓度降低的时候的调节过程描述一下”。

第二阶段是“小组协作”,每4 个人分成一组,分工去构建子模型:有1 个人负责“能触发血糖降低的场景(比如饥饿这种情况)”,1 个人负责“激素调节所走的路径(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发挥作用的路径)”,1 个人负责“神经调节走的路径(下丘脑到胰岛 A 细胞这条路径)”,1 个人负责“调节之后出现的结果(血糖回升这个结果)”,之后大家一起把这些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模型。

第三阶段是“数据反馈”,教师统计这个模块里学生构建模型的正确比率(比如“神经调节路径标注的正确比率是 68% ”)以及长句表达的得分比率(72%),经过分析发现学生在表达“下丘脑在血糖调节里起到的双重作用(作为神经调节跟激素调节的枢纽)”方面比较薄弱。紧接着就调整策略:增加对教材里“下丘脑和垂体之间关系”这个知识点的关联讲解,补充“在血糖调节中神经 - 体液调节协同发挥作用”的例子(比如“当血糖降低的时候,下丘脑既通过神经直接对胰岛 A 细胞起作用,又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对代谢产生影响”),然后再组织第二次模型构建以及表达方面的训练。

总结:本项研究把模型搭建融入高三生物长句子表达的复习当中,对这个策略有没有效果做了验证。模型搭建不光帮学生冲破知识零碎化的限制,搭建起成体系的知识架构,还凭借逻辑拆分跟语言转变训练,让长句子表达的规范程度跟准确程度得到加强。然而研究还有样本规模不大、模块涉及范围有限等缺点,接下来可以把研究范围扩大,针对像光合作用、细胞代谢等更多模块设计专门的模型。

参考文献:

[1] 任丹丹 , 郭秋荣 , 严惠馨 . 基于科研情境的问题驱动式教学 : 以“生物技术与工程”专题复习为例 [J]. 生物学教学 ,2023,48(1):19-21.

[2] 秦丹 .“生物技术在新冠病毒 (SARS-CoV-2) 检测中的应用”复习课教学设计 [J]. 生物学教学 ,2022,47(1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