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

吕焱芳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宇庄小学 056402

引言:在新时代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与吸引力成为重要课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认知能力与动手能力显著增强,具备开展深度实践的基础。

1. 基于项目化学习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价值

项目化学习(PBL)应用于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结合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显著的育人价值。首先,它源于杜威的“做中学”理念,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这与劳动教育注重实践体验的本质相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一步指出,学生是通过与环境互动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主体,而 PBL 劳动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鼓励他们自主规划、探究、设计、制作与反思,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共同体中的合法边缘性参与过程。在 PBL 劳动项目中,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社区服务或家庭互动,在真实的劳动和社会关系中学习成长,使劳动观念、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内化。核心素养发展理念则为 PBL 劳动教育提供了目标导向,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实践创新、责任担当、问题解决等关键能力,而这些正是PBL 所擅长的领域。

PBL 劳动教育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劳动意义及劳动与生活 / 社会关联的理解,还培育了尊重和热爱劳动的态度;在能力层面,学生通过项目周期的每个环节锻炼了多种技能,包括动手操作、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品格塑造方面,面对挑战时的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有助于养成坚韧、专注的良好劳动习惯,并弘扬奋斗精神;在社会性发展上,服务性劳动项目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劳动教育项目设计与实施流程

构建科学有效的项目设计与实施流程是确保项目化学习(PBL)在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成功的关键。核心原则包括真实性、适切性、探究性、综合性、成果导向和安全性。项目应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或社区议题,难度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包含主动调查研究的环节,并融合多学科知识,产出明确可视的成果,同时确保全过程的安全。

具体实施分为五个阶段:首先,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通过真实情境提出挑战性问题(如改造校园废弃角落为菜园),激发学生兴趣并组建小组。其次,规划与探究阶段要求各小组制定详细计划书,了解必要的知识技能以为后续实践做准备。第三阶段,即设计与制作阶段,是劳动实践的核心,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方案设计和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阶段,成果展示与评价,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展示成果,接受来自教师、同学、家长等多元主体的评估。最后,在反思与迁移阶段,学生回顾整个项目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并思考如何在未来应用所学。

这种清晰的五阶段流程——项目启动、规划与探究、设计与制作、成果展示与评价以及反思与迁移,确保了 PBL 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它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劳动意义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多项能力,包括动手操作、创造性思维、团队协作等。此外,服务性劳动项目的引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了跨学科学习。总之,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和流程,PBL 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实践平台。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态度。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和社会服务,学生不仅能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还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与支持保障

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坚实的支持保障是项目化学习(PBL)在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中可持续、高质量实施的关键支撑。在评价体系方面,必须摒弃传统的、单一的终结性技能考核,构建一套以发展性、过程性、综合性与主体多元为特征的多维度评价机制。该体系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在项目全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而不仅仅是最终成果。评价内容应全面覆盖劳动素养的多个维度:劳动观念与态度,考察学生在项目中表现出的责任感、合作精神、主动参与度、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对劳动价值的认同;劳动能力与技能,评估学生在规划、设计、动手操作、工具使用、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实际表现与进步;劳动过程表现,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探究、决策、沟通、反思等环节的深度与质量;劳动成果质量,依据创新性、实用性、完成度、美观度以及展示效果对最终成果进行评价。

为实现有效评价,需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持续观察由教师和同伴在项目各阶段进行,记录关键行为;成长档案袋系统收集学生的项目计划书、设计草图、过程照片或视频、反思日记、财务记录、成果实物或影像等,全面呈现学习轨迹;量规(Rubrics)评价针对项目各环节(如计划制定、探究深度、协作表现、成果质量)制定清晰、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一致性;成果展示与答辩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汇报、解释和辩护其成果,锻炼表达与应变能力;学生自评与互评促进元认知发展和同伴学习;家长与社区反馈则为评价引入外部视角,增强项目的社会连接。在支持保障层面,首要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与专业发展。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项目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资源的协调者和过程的协作者。学校应提供系统的PBL 教学设计、项目管理、跨学科整合及过程性评价等方面的培训与教研支持。校内外资源的整合至关重要,需开发和利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如小农场、木工坊、烹饪教室),鼓励家庭提供实践空间与支持,并积极链接社区资源(如养老院、图书馆、企业、公益组织),拓展项目的真实场域。时间与空间保障是基础,学校需合理规划课时(可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后服务时间),并提供充足、安全、设备齐全的劳动实践场所。最后,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可或缺,通过家长会、项目说明会、成果展示邀请等方式,让家长理解 PBL 劳动教育的价值,鼓励家庭参与,并与社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唯有构建起完善的评价与保障网络,PBL 劳动教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其全面育人的最大效能。

结论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项目化学习(PBL)在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中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PBL 以其真实情境、驱动性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和成果导向的特性,与劳动教育“做中学”的理念高度契合,为解决当前劳动教育形式化、碎片化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研究同时建立了以成长档案袋、量规评价、多元主体参与为核心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并强调了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整合及家校社协同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燕燕 . 小学高段“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 2024.

[2] 董安衡 . 小学语文高年级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应用研究[D]. 大理大学 , 2023.

[3] 赵艳丽 . 小学劳动教育中项目化学习应用的个案研究 [D]. 西安外国语大学 , 2022.

[4] 金枝. 项目化学习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杭州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