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SEL 能力渗透的实践研究

作者

卢菲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三小学

引言

伴随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方向。小学语文作为奠基性学科,既承担语言知识传授的重任,也是塑造学生精神品格的关键领域。社会情感学习(SEL)聚焦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等核心能力,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意义深远。统编教材中情感类文本资源丰富,天然契合 SEL 能力培养需求。深入探究 SEL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路径,不仅能丰富学科教学理论,更能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供实践指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 SEL 能力渗透的必要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在日常课堂观察中不难发现,部分阅读教学仍深陷 " 应试化 " 窠臼。教师习惯将文本拆解为字词释义、段落结构分析的碎片,以答题技巧训练替代文本品读,导致学生在逐字逐句的机械学习中,错失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契机。课堂上,学生多处于被动听讲状态,缺乏自主探究文本深层意蕴的空间,难以在阅读中获得情感触动与精神滋养,使得阅读沦为单纯的知识积累过程。

(二)SEL 能力渗透的必要性

1.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小学阶段是人格塑造的黄金期。在阅读教学中融入 SEL 能力培养,能引导学生敏锐感知自身情绪变化,掌握调节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通过文本情境的共情体验,逐步提升心理韧性,为健全人格的形成筑牢根基。

2. 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阅读教学中渗透 SEL 理念,能帮助学生借由文本人物的情感脉络,洞察他人情绪与需求,逐步培养共情与换位思考的能力。这种认知迁移至现实场景,可助力学生掌握沟通技巧,妥善处理人际矛盾,从而构建和谐友善的社交关系。

3. 落实语文课程育人目标

语文课程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载体,更是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场域。将SEL 能力融入阅读教学,通过文本中情感脉络的深度挖掘,能切实回应课程标准中对情感培育的要求。这一实践让阅读超越知识传授,成为滋养心灵、塑造品格的育人过程,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统编教材情感类文本与 SEL 能力的契合点

统编教材中丰富的情感类文本犹如多元情感的万花筒,从血脉相连的亲情叙事到肝胆相照的友情篇章,再到炽热深沉的家国情怀,每一篇都承载着细腻的情感与崇高的精神品格。阅读《慈母情深》时,学生透过 "龟裂的手 "" 疲惫的眼睛 " 等细节描写,能深切感受到母爱的隐忍与伟大,这种沉浸式阅读促使他们重新审视与家人的互动模式,在情感共鸣中深化自我认知。而《羚羊木雕》中关于友情抉择的矛盾刻画,则引导学生思考人际交往中的边界与理解,在角色代入中习得沟通与共情技巧。至于《少年中国说》等爱国主题篇目,更以磅礴的文字唤醒学生的民族认同,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培养责任意识,为理性决策奠定价值基础。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SEL 能力渗透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教学实践中发现,依托多媒体、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手段,构建贴合文本的情境,能有效唤醒学生情感体验。在《父爱之舟》教学时,我收集生活中父亲陪伴孩子的真实影像,课堂上播放父亲冒雨接送、深夜缝补衣物等画面。学生们看到这些场景,纷纷回忆起自己与父亲相处的瞬间:有的想起父亲加班后仍坚持辅导作业,有的忆起生病时父亲背自己去医院的温暖。借助这些真实可感的情境,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文本中父爱的深沉,在情感共鸣中深化对亲情的认知,自然提升自我认知与情感表达能力 。

(二)问题引导,促进深度思考

在《桥》的课堂教学中,我常以阶梯式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当读到老支书组织村民过桥情节时,我会先问:“洪水来临时,老支书拦住慌乱的人群,他心里在想什么?” 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代入角色,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接着追问:“如果把你换成老支书,面对亲人与村民,你会如何分配生的机会?” 这个假设性问题激发了课堂热烈讨论,有的学生坚持先救亲人,有的认为应优先保障群众安全。在思维碰撞中,学生不仅理解了主人公的高尚品格,更在价值观的辨析中,逐步培养起批判性思维和负责任的决策能力。

(三)合作学习,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课堂中引入小组合作机制,能够为学生搭建真实的社交演练场域。教师可围绕《少年闰土》这类文本,设计 " 双重视角解读" 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对比分析闰土与 " 我 " 截然不同的生活图景,在角色代入中探讨阶层差异对友谊的影响。讨论过程中,成员需轮流分享对 " 雪地捕鸟 "" 海边拾贝 " 等情节的理解,既要专注倾听同伴观点,又要清晰表达个人见解,通过协商解决分歧、整合思路。这种沉浸式协作不仅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与分工协作中,自然习得沟通技巧与团队协作能力。

(四)拓展延伸,深化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的余韵,往往在课后的拓展实践中得以延续。以《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为例,教师可构建 " 英雄谱系" 阅读链,推荐《小英雄雨来》《红岩》等经典文本,引导学生在跨文本阅读中触摸不同时代的英雄精神。同时创设真实表达场景,组织 " 对话英雄 " 主题演讲活动,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讲述平凡岗位上的当代英雄故事。这种由文本到生活的延伸,既能让学生在多元阅读中厚植家国情怀,又通过实践表达将课堂内的情感共鸣转化为社会责任意识,实现 SEL 能力的内化与升华。

四、研究总结

本研究立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入探索 SEL 能力与统编教材情感类文本的融合路径。实践表明,借助情境创设、问题驱动等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情感体验,在文本解读与合作探究中自然培育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核心素养。但教学实施中仍暴露出师资认知不足、策略应用碎片化等问题。后续研究需着重强化教师专项培训,通过案例研习、工作坊等形式深化对 SEL 理念的理解;同时构建涵盖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估的多元体系,确保 SEL 能力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实现长效化、系统化,切实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婵 . 社会情感学习 (SEL)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 2021(9):1.

[2] 龚愉悦 , 课程与教学论 . 社会情感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究 : 以小学语文课为例 [D]. 上海师范大学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