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构建与实施
张智慧
涉县辽城明德小学 056402
引言: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日益依赖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共育。小学阶段作为个体成长的关键期,其班级管理不仅关乎日常秩序,更承载着品德养成、习惯培养和人格塑造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小学班级管理普遍面临学生个体差异显著、家校沟通不畅、社会环境复杂等挑战,单一教育主体已难以应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被视为破解困境、提升育人合力的有效途径。
1. 理论基础
构建小学班级管理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需植根于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指导实践的方向与深度。首先,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为此提供了核心框架。该理论将个体发展置于多重嵌套的环境系统中考察,强调微观系统(如家庭、班级)、中观系统(如家校联系)、外层系统(如父母工作环境、社区资源)与宏观系统(如文化、政策)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学生的发展是家庭教养方式、班级氛围、教师期望、社区文化及国家教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正是要打通这些系统间的壁垒,特别是强化中观系统(家校互动)和连接外层系统(社区资源),使各环境因素形成正向合力,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求。
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为理解协同的价值提供了视角。该理论认为,社会网络中的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本身就是一种可转化为实际效益的“资本”。在家校社协同中,通过建立稳定、互信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家庭、学校与社区之间积累的社会资本得以激活。家长对学校的信任、社区对学校的认可、教师与家长间的良好关系,都能有效降低合作成本,促进信息共享、资源互助和行为协调,从而为学生获取更丰富的学习机会、情感支持和实践体验创造条件。
协同理论(Synergetics)强调系统内各子系统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能够自发形成有序结构,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涌现效应。应用于教育领域,家庭、学校、社区作为相对独立的育人子系统,当其目标趋同、信息互通、行动协调时,便能打破各自为政的“孤岛”状态,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叠加和功能整合,最终产生超越单一主体教育效果的协同育人效能。
共同体理论(Community Theory)倡导构建基于共同目标、共享价值和相互责任的“教育共同体”。在班级层面,家校社协同旨在超越简单的“配合”关系,致力于建立一个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共同愿景,成员间相互尊重、平等对话、责任共担的命运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各方的归属感与责任感,推动协同从被动参与走向主动共建,确保育人工作的持续性与深度。
2. 小学班级管理中家校社协同育人现状与问题分析
尽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逐渐普及,但在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其广度、深度与实效性仍显不足,存在“理念先行、实践滞后”的问题。目前,家校互动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家长会、微信群等渠道,沟通内容多集中在学业和纪律问题上,缺乏双向情感交流和教育理念探讨。家长在班级活动中多为被动响应或辅助角色,在决策和育人活动设计中话语权有限。校社协同则更为薄弱,学校主动链接社区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参差不齐,未能有效整合社区教育资源进入班级育人体系;社区对学校的帮助也多停留在浅层合作。
三方协同平台与机制稀缺,通常仅在特定活动时临时组合,缺乏固定的组织和清晰分工。深入分析发现,问题在于主体困境、机制缺失、内容形式局限及环境制约四个方面。班主任因工作压力大,缺乏足够的时间和专业培训来推进协同工作;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等原因参与意愿不高或仅关注学业成绩;社区和社会力量因缺乏激励机制等原因参与动力不足。此外,普遍缺乏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协同工作依赖个人热情,责任边界模糊且缺乏科学评估体系。
协同内容常窄化为学业辅导和安全提醒,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活动形式创新不足,多为单向灌输模式,缺乏吸引三方深度互动的体验式学习活动。社会快节奏生活挤压了家长参与时间,社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未被激活,功利化倾向影响了协同的纯粹性。这些问题导致家校社协同在班级管理中流于形式,难以形成真正合力,需要通过系统性的机制构建与创新实践加以解决,以实现家校社从表面合作到深度协作的转变,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小学班级管理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目标协同机制是基石,需将国家育人方针、学校培养目标与班级管理任务融合,并通过协商使家庭与社区达成共识,形成共同愿景。主体协同机制明确各方角色:学校(以班主任为核心)主导组织,家庭积极参与,社区提供支持与资源。可设立“家校社协同委员会”或“育人工作小组”,促进团队协作。
内容协同机制突破传统局限,构建涵盖学业支持、品德教育、心理健康等多维度的育人体系,内容设计应主题化、项目化。运行模式机制包括“常态化沟通模式”,利用线上和线下渠道确保信息畅通;“项目化合作模式”,围绕特定目标设计三方参与项目;“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建立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探索“导师延伸模式”,邀请家长和社区专家担任校外导师。
保障机制确保可持续运行:制度保障制定明确权责与流程的工作规程;组织保障依托学校德育部门等提供支持;资源保障争取专项经费和公益资源;能力保障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激励与评价保障建立表彰机制并将协同成效纳入评价。这些措施共同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供坚实支撑,确保其实现优化班级生态、增强育人合力的目标。通过科学构建并有效实施该机制,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育人共同体建设目标的实现。
结论
本研究聚焦小学班级管理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指出在新时代育人背景下,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协同机制是提升班级管理效能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当前实践中仍存在沟通不深、参与不均、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有效的协同机制应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整合目标、主体、内容、运行与保障五大要素,形成目标一致、责任明确、模式灵活、支持有力的体系。班主任作为核心推动者,应发挥组织引领作用,通过建立协作组织、创新活动形式、整合三方资源,促进家校社从“简单联系”迈向“深度合作”。实践证明,该机制能显著增强育人合力,优化班级育人生态,未来需持续完善,推动育人共同体建设。
参考文献:
[1] 白星皛. 交叠影响域理论视域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25, 41 (06): 30-34.
[2] 李小斌 , 靳四红 .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模式下学校德育机制构建研究 [J]. 宁夏教育 , 2025, (06): 14-15.
[3] 陈丽清 , 王艺璇 , 张湘韵 . 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J]. 西昌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4, 36 (06): 117-125.
[4] 姜心悦. 构建责任清晰、职能融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J]. 山东教育 , 2023, (Z5): 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