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双减”政策的初中数学积极学习氛围营造路径研究

作者

刘义

荆门市海慧中学 湖北荆门 448000

一、引言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在于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核心学科,兼具抽象性、逻辑性与应用性特征,传统“灌输式”教学与重复性作业模式,既难以适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方案(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提出的“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要求,也与“双减”“减量提质”的诉求存在差距[1]。

当前,基于《新方案》编写的初中数学新教材已进入一线课堂,其通过分层设置教学主题、精心设计导学系统、强化内容相近呈现、整体建构训练系统等路径,推动课程内容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2]。

二、初中数学积极学习氛围营造的价值意蕴

(一)衔接课程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布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注重教学内容结构化”,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知识体系”[3]。相信学生需求的可塑性和教学的发展性是教学活动的前提。积极学习氛围的营造,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出发点,通过多维场景、趣味载体等策略,将新教材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领域的结构化内容,转化为具象化学习活动。例如,在“有理数”单元教学中,借助情景化策略将“数的表示”“大小比较”等结构化源头知识融入生活场景,既呼应新教材“夯实共同起点”的编写逻辑,又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理解知识内在关联,为课程理念落地提供实践支撑。

(二)强化多维关联,改进课堂教学路径

新教材通过“知识之间、‘四基’之间、‘四基’与情境之间”的多维关联,推动教学过程结构化。积极学习氛围的营造,进一步强化这一关联特征:通过团队化策略促进学生协作探究,实现“知识与思维”的关联;通过信息化策略借助3D 动画等工具,实现“抽象知识与直观情境”的关联;通过旋律化策略构建“多感官联动”模式,实现“学习体验与知识吸收”的关联。例如,在“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教学中,结合信息化与旋律化策略,既利用动画演示突破空间想象难点,又通过节奏化记忆强化知识应用,与新教材“推动知能自然生长”的编写思路高度契合,有效改进传统“单向传授”的教学路径。

(三)聚焦素养目标,推动整体育人落地

《新课标》将“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形成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作为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维度。积极学习氛围的营造,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通过多路径协同应用,搭建学生素养发展阶梯。例如,在“勾股定理”教学中,借助营销化策略介绍“赵爽弦图”的数学文化价值,结合团队化策略开展证明思路探究,既让学生掌握“形数结合”的思想方法,又培养其文化自信与逻辑推理能力,呼应新教材“整体建构训练系统,追求知能关联应用”的编写理念,推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目标落地。

三、基于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积极学习氛围营造路径

(一)多维场景建构与感官刺激协同,激活学习沉浸感

新教材强调“用相同情境将课程内容串起来”,通过情境延续性强化知识关联。一些实际问题在结合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简单数学化处理,使问题更具挑战性,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中更具真实感和亲近感。据此,可依托教材结构化内容,构建多元场景并搭配多感官刺激,引导学生深度沉浸学习。

在情景化场景设计中,紧扣教材“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领域的知识逻辑,将抽象知识嵌入生活实景。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教学中,参照新教材“港珠澳大桥”情境设计思路,播放超市促销、出租车计费的实景视频(视觉刺激),配合教师对“单价与总价”“里程与费用”关系的生动讲解(听觉刺激),引导学生用手势模拟函数变量变化(动觉刺激),让抽象的函数关系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体验;在“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教学中,以电梯升降、风车转动的动画演示为基础,搭配轻快背景音乐(听觉刺激),让学生在场景感知与感官互动中,把握新教材中“图形变换”的结构化知识要点。

(二)多元趣味载体开发与结构化内容适配,降低学习压力并激发主动参与

新教材通过“相近内容相似呈现”帮助学生类比学习。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数学任务的设计,教科书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基于此,多元趣味载体的开发需与教材结构化内容深度适配,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主动探究知识。

(三)信息化工具与结构化教学路径整合,提升学习效率

新教材通过“信息化资源补充”丰富知识呈现形式,信息化工具的应用需紧扣教材结构化路径,实现“精准教学—高效学习”闭环。教师应利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收集和分析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表现的数据。这一观点为信息化工具与教学路径的整合提供了重要指引。

在课程资源拓展方面,依托信息化平台整合适配教材结构化内容的素材。例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利用 3D 动画演示正方体展开与折叠过程,标注对应顶点与棱的关系,帮助学生突破新教材中“空间几何体”的认知难点;在“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教学中,通过互动式课件让学生自主调整参数,实时观察图像变化,直观理解“k 值对图像的影响”;搭建“数学微课资源库”,按教材“知识点拆解”“解题方法指导”分类上传视频,供学生自主弥补课堂学习短板。

四、结语

在“双减”政策与课程改革协同推进的背景下,积极学习氛围的营造需紧扣初中数学新教材课程内容结构化特征,通过多维场景、趣味载体、信息化工具、团队协作、长效激励的协同发力,实现“减量提质”目标。本文提出的路径紧密结合教材编写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11 .

[2]印冬建. 初中数学新教材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意义及实现[J]. 教学与管理,2025(22):63-6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80 ,80,45,28,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