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诵读中华传统经典诗文的策略探析
肖永玉
榆中县一悟小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100
传统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发布,中华传统经典诗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经典诗文的诵读指导,能够使学生快速地积累文化知识与发展语言思维,从而推动小学阶段人文素质教育水平迈向更高境界。因此,小学阶段语文教师要想有效的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真正落实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筛选高质量的中华传统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诵读的价值
要体现出诵读的意义,教师必须保证学生诵读的传统经典诗文是有探讨和学习意义的,需要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阅读习惯,或与学生的课内文章相联系,或与大纲中要求的学生阅读的方向相符。比如选择权威出版社与品牌书系:优先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专业少儿出版机构;关注版本适配性与内容完整性。低年级(1-3 年级)选择注音版、青少版或绘本版,高年级(4-6 年级)可尝试文字量较大的经典版本;避免删减,警惕随意删改的少儿版,优先选择改编严谨的版本。
二、以多元化诵读为基础,丰富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诗文的积累形式
多元化诵读是背诵的基础,也是学生积累中华传统经典诗文的主要途径。通过多元化诵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产生清晰的记忆,有利于其在诵读中连贯而准确地读出诗文内容。在进行传统经典诗文的诵读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丰富诵读形式,让小学生们采取多元化诵读。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对同一事物专注力时间有限,所以如果是较为刻板的诵读方式会让他们走神、东张西望。而采取多元化诵读则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诵读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多媒体的音视频形式,通过生动形象的图文并茂展示,带领学生们进行富有感染力的诵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充分契合了小学生对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天然感兴趣的心理特点,而且其音频中那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诵读方式,更是能够深深吸引小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跟随音频的节奏进行跟读。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还能有效促进他们对《三字经》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创新性地采用手指歌的形式,将诵读与手势舞蹈相结合。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亲自示范并带领小学生们一边进行手势动作,一边进行诵读,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生动有趣,能够大大激发小学生的诵读热情,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诵读效率。通过手势与诵读的同步进行,小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还能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三字经》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诵读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熟练地记忆诗文内容,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对《三字经》的深度学习和掌握。
三、以理解为关键,展现中华传统经典诗文的真实情境
学生要想充分掌握经典诵读的技巧,不仅要多元化诵读经典诗文,还要根据经典诗文的具体内容学会控制停顿、节奏、语速及音量等,将诗文的美感表达出来。而这一定是建立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的。在过去的经典诵读指导中,语文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全程模仿范读,要求学生以记忆具体流程的方式重现教师或教学音频中的诵读方式,几乎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这种做法仍然属于机械式诵读,不利于学生相应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调整经典诗文诵读指导方案时,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理解为关键,忠实于诗文的原句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理解诗文的真正内容与作者的真正意图。
四、以晨诵为课堂,培养中华传统经典诗文的良好诵读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积累文化素养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将中华传统经典诗文看作课程教学内容的一小部分,更要把晨诵作为主课堂,运用经典诗文帮助学生开启一天的高效学习。
为了拉近诗文诵读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教师可以围绕季节的流转替换诵读材料,如在春天时,推荐学生在晨读中练习《鸟鸣涧》与《春思》等符合春天主题的经典诗文……让学生在晨读中持续拥有新鲜的诵读素材,继而长期保持诵读兴趣,逐渐养成自主诵读经典诗文的良好习惯。
五、以节日为舞台,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诗文的趣味诵读活动
传统节日与经典诗文同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经典诗文中以节日为主题的不在少数,这类诗文生动地记录了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景象,寄托了中华民族最朴素的情感。语文教师以节日为主题开展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能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使其对烙印在中华儿女文化基因中的情感产生切身体会。因此,每逢传统节日到来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符合节日主题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给予学生了解与传承节日文化以及展现自身诵读练习效果的机会。
六、以积极性评价为主导,激励学生走的更远
首先,对学生经典诵读效果的评价应该以积极性评价为主导。其目的在于了解诵读目标的实现程度,是监测与改进诵读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评价时不能只是为了考验学生背会了多少东西,默写了多少古文,而应当关注学生在行为和思想品质方面的成长性变化,兴趣的高低,参与度的大小,并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
其次,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的全员性。我们强调,经典诗文诵读要和学生真实的生活和成长相联结,关注他们思想和行为的转变,这就需要谋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的全员性。在校内的评价主体可以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在校外可以是家长、朋友等,从而让评价关涉到学校、家庭、社会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评价的“主角”,能够不同程度地在评价中产生愉悦感、满足感,进而增强经典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只有这样,“传统”才能融进当下,才能活在学生生活中,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所内化和外显。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做好经典诗文的诵读指导,是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学生在诵读中只有真正领悟“链接生活、蕴化生命”的价值诉求,才能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的实效性,真正落实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参考文献:
[1] 李霞 . 如何在少先队工作中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J]. 黑河教育 ,2014,(07):7.
[2] 何平 , 王永芬 . 诵读中华经典为德性生命奠基 [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0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