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

徐进裕

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学 362403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为例摘要:创造性思维是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实践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拟以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为例,探讨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力图为物理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鲁科版

引言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超越常规思路、突破思维定势的思维品质,它强调人的思维活动中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思维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学科,高中物理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任。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涉及认知领域,还涵盖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品格,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看待问题,用批判思维分析问题,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1]。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探究意识

物理学科抽象性强,概念术语多,学生往往存在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未知、追求创新的欲望,让枯燥的物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以“第1章运动的描述”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从身边事物的运动中提炼“位移”“速度”等概念,并尝试创造性地表征它们,而不拘泥于教材和课堂所学。在创造性思维的驱动下,学生能够主动探索物理世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三)培养科学素养,树立创新意识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教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是科学素养的灵魂,创新意识的源泉。以“第3章相互作用”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概念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探索力的奥秘。如,可以这样发问:“在月球上,物体还受重力吗?”“弹力大小是否与形变量成正比?”“摩擦力一定会阻碍运动吗?”启发学生从不同视角看待力,培养科学思维习惯。

二、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元素

目前,高中物理课堂仍以“满堂灌”为主,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比比皆是。部分教师为追求教学进度,只注重概念、公式、定律的讲授,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创新元素严重缺失。这种单向度的知识传授,难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2]。

(二)考试评价片面,重知识轻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当前物理教学的评价体系仍以卷面分数为主,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明显不足。部分学校为追求升学率,热衷于大量演练考试题型,而忽视了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实践教学不足,脱离生活实际

创造性思维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然而,受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高中物理实践教学普遍不足,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学校物理实验开出率不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有些教师为图省事,演示多于学生实践,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这种远离生活的教学,无法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物理之美,学生创造性思维难以“破茧成蝶”。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多角度思考

创造性思维的生成,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此,物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路的意识。这种问题情境要具有开放性,没有标准答案,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以“第4章力与平衡”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生活中,哪里体现了‘力的平衡’?如果把平衡打破会怎样?”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切入,如牙膏的挤压与管壁的支持力达到平衡,保证了牙膏的正常流出;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重力平衡,使物体保持静止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用物理眼光重新审视生活,体会“力的平衡”无处不在。在发散思维的碰撞中,学生能够跳出思维定势,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二)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强化动手实践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动手实践。为此,教师要大胆开展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平台。这种实验不拘泥于教材和课本,鼓励学生创新性地设计方案,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以“科学探究:弹力”的教学为例,与其直接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不如让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弹力的装置。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刻度尺和砝码组装一个简易的测力计,或用橡皮筋探究形变量与弹力的关系。在方案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倡创新性学习

要让创造性思维在课堂“生根发芽”,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鼓励创新的课堂氛围。面对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教师要以包容的心态看待,给学生更多发散思维的空间。面对新颖独特的问题,教师要予以肯定和表扬,而非简单地“判对错”。以“第5节超重与失重”的教学为例,有学生提出:“坐过山车感到失重是不是就是失去了重力?”对此,教师不能简单地说“不对”,而要鼓励学生换位思考:“你认为失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可能会探究失重与过山车的运动状态之间的联系,得出失重并非失去重力,而是支持力消失导致的结论。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厘清思路,修正错误认知。在宽松活跃的创新氛围中,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批判质疑,创造性思维必将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时代赋予物理教育的崇高使命。这需要广大物理教师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并进,构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何逢华.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中).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第一中学;,2021:4.DOI:10.26914/c.cnkihy.2021.060993.

[2]陈春华.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6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