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依托情境教学法 , 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作者

许耀凤

平南县丹竹镇初级中学 537300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不足等现实挑战。与此同时,课程标准不断强调课程育人功能,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提升综合素养 [1]。在这一背景下,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方式,逐渐受到重视。它通过构建与学生认知发展相契合的情境,帮助学生在思辨中内化知识,在体验中提升能力,成为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

一、情境教学法特点

1. 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注重营造真实或模拟的学习环境,通过设计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增强理解与记忆,同时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内容,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2. 师生互动促进自主探索

情境教学法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解决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促进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

1. 增强道德认知与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使初中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道德选择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2]。这种体验式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道德认知与情感的同步发展。

2. 培养法治意识与实践能力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法律情境中理解法律条文的实际应用,增强法治观念。互动式的情境体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判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为未来公民责任奠定基础。

三、依托情境教学法, 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1.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真实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增强学习的代入感和趣味性。通过生动具体的场景,学生更易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有助于提升课堂效果。

例如,在教学“和谐的师生关系”时,教师可以创设模拟真实校园冲突的情境,如学生因迟到被批评而产生误会,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学生、教师和旁观者,深入体验不同立场下的情绪与想法。课堂中,教师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通过沟通、换位思考等方式化解矛盾,并结合教材内容强化对尊重、理解与合作的认知。活动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表达与倾听的积极性,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我与老师的一个故事”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回顾并反思师生相处中的收获与感悟,分享建立和谐关系的好方法。通过真实情境的互动与延伸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内容,更在情境体验中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 创设活动情境,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活动情境能够将知识点转化为具体任务,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促进主动学习。通过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辩论等多样化活动,学生在互动中锻炼表达、分析和协作能力,深化对道德与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以“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为例,教师可创设模拟法庭情境,组织学生分组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围绕校园欺凌、网络侵权等贴近生活的案例开展审理活动。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查阅相关法律条文,撰写辩词,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理解法律程序与正义理念。在表演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活动后引导学生总结法律的意义、公正原则及其对社会秩序的保障作用。课后布置以“法律在我身边”为题的反思写作,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法律对生活的影响。通过真实情境的融入,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法治素养与综合学习能力。

3.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知识理解,提升认知水平。

在教学“学会管理情绪”时,教师可设计贴近生活的情境问题,如“当朋友误解你时,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与讨论,引发共鸣,激发表达欲望。课堂中可引入常见的心理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换位思考、写情绪笔记等,并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通过汇报展示加深理解。课后布置撰写“情绪日记”,记录每日情绪变化及应对方式,培养情绪觉察力和调节能力。通过问题引导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学生在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增强心理素养,实现健康成长。

4. 创设小组情境,培养学生思维活力

小组情境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激发集体智慧和创新思维。分组讨论和协作任务能增强学生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形成多元思维和深度理解。

以“坚持依宪治国”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小组,分享自己对宪法的认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与宪法精神相关或相违背的现象,交流感受并探讨宪法在国家治理和个人权利保障中的作用。接着,设计情景剧表演活动,由学生自编自演关于宪法实施、依法治国、公民权利保障等内容的故事情节,并在课堂上展示。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对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课后还可开展“宪法在我身边”主题海报创作竞赛,鼓励学生用图文表达依法治国理念。通过情境创设与小组合作,学生法治意识得到提升,政治认同与公民责任感明显增强。

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针对性,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体意识。通过创设真实、活动、问题与小组等多元情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逐步形成法治观念与道德判断力。面对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情境创设能力,推动课堂教学由“讲授为主”向“体验为本”转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方港 . 依托情境教学法 , 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J]. 2024(23):7-9.

[2] 杨莉 . 生成式 AI 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探微 [J]. 中小学班主任 , 20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