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高校联动的实践价值
蓝启红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市沙坪坝 400031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高度的深远谋划和战略部署。高校联动,是指高等院校联合起来,加强合作,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自 2020年 1 月 3 日,中央部署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以来,5 年多时间,两地高校积极联动,在加强两地高校深入合作,构建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格局,加快推进两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一,有利于提升两地高校办学质量,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重要支撑。[1] 成渝两地高校联动,有助于两地高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的 20 所高校积极推行学生跨校交流与培养,共建线上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协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联合基地等,[2]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在学科发展方面,两地高校以教育部“四新”学科建设为指引,依托自身的学科资源,寻求更大层面和范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如西南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合作,以两校都共有的农业优势学科,推进学术资源交叉、融合与渗透,合力推动转化平台互利共赢。又如两地高校均有各自特色鲜明的学科,推进学科的互补,资源的共享、共建,努力构建交叉学科,从而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四川有石油(西南石油大学)、体育(成都体育学院)、音乐(四川音乐学院)等,重庆没有;重庆有法学(西南政法大学)、外语、美术(四川美术学院)等,四川没有。三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基于两地教师的发展需求,两地高校成立人才协调发展中心和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聚焦教师的引进、培养与发展,积极搭建人才共引共育、资源共享、学术共作等平台,为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培育高素质师资队伍创造条件。四是在科学研究方面,两地高校通过共建高水平实验室、研究中心,共同申报和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或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共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等形式,加强科研合作与攻关,增强高校的创新发展能力。如西南大学与西华大学共建“西南农业智能装备科技创新中心”和“川渝共建特色食品实验室”,其中,“特色食品”实验室获批川渝共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3] 五是在社会服务方面,两地高校在双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成立就业联盟,搭建了资源共享、就业服务、校企合作三大平台,致力于培养和输送更多满足两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不断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辐射力和作用;成立智库联盟,努力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成渝两地高校联动,有助于两地高校深挖自身在学科、人才、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增强汲取和转化资源的能力,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实力。这对于凝练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有助于增强西部高等教育实力,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也迈入新的阶段。但由于长期受区域、资源等条件制约,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和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在加剧,西部高等教育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其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从全国范围看,着眼“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数量,西部地区明显少于中东部和其他地区。从三大经济圈看,以成渝地区为依托的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实力明显不能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相提并论。为此,《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等国家性纲领文件,把加快推进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五年来,两地高校加强联动,致力于摸索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模式,以增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实力,改善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现状,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一是集聚学科力量,增强教育辐射动能。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以外语学科为基础和内核,将成渝两地兼有外语学科的高校和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的代表高校集合起来,努力打造能够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外语教育创新示范区。二是围绕转型发展和产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渝两地的高职院校集中发展力量,推动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发展联盟、财经职教联盟、商贸流通职教集团、成人高校联盟、时尚艺术联盟、创新创业联盟等团体组织,根据产业布局需求,聚焦服务业,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致力于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寻构建企业和行业为依托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这种合作形式,有助于培养适合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西部地区高级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缺口。
要解决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教育是基础。成渝两地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要想西部教育发展起来,首要的就是增强成渝两地的教育实力。因此,推动成渝地区高校联动,探索适合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特色化发展模式,有助于增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实力,改善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现状,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
第三,有助于服务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助力西部重要增长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5]成渝两地高校联动,努力集聚优秀人才、凝聚高端智力、激发创新动能,为服务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助力重要增长极建设做出了积极尝试。一是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成渝两地高校通力合作,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为服务成渝两地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在两地人社部门的支持下,成渝两地高校积极配合,建立了人才流动的互通机制,打通了高校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聘用“绿色通道”,促进了高层次人才在两地的灵活流动和使用,有助于进一步激发高层次“塔尖”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此外,成渝两地高校通过成立联盟或是签订协议的形式,努力加大产业、金融、商贸等人才集聚力度,加快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和团队,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构建起两地合作、双城互动、多支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为推动双城经济圈注入新的强大动力,为建设重要经济中心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还积极加入政府、协会创办的研究中心,构建成渝地区新型特色智库,为成渝两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和科技服务,助推西部顶尖、国内一流的高端智库和创新平台的建设。二是集聚创新驱动能力。现实经验表明,建设高等教育集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经验[6]。成渝两地高校联动,成立教育合作联盟等积极实践,有助于增强教育协同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内生驱动能力,服务于经济发展。特别是两地高校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为平台,共同推进中国西部科学城的建设工作,为打造西部科技创新高地,引领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重要经济增长极提供了创新动能。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是科学研究的主流阵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高效合作者。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两地高校联动,实现了人才汇集,增强了创新动能,产生了集聚效应和内生动力,有助于服务成渝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打造西部重要增长极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 人民日报 ,2022-10-26.
[2]20 所高校联合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 多领域合作打造科教创新共同体 [N]. 重庆日报 ,2020-05-13.
西华大学与西南大学共建“川渝共建特色食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N]. 人民网 ,2020-06-17.
[4] 蔡群青 , 袁振国 , 贺文凯 . 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现实困境、逻辑要义与破解理路 [J]. 大学教育科学 ,2021(01):26-35.
[5] 习近平 : 发展是第一要务 , 人才是第一资源 , 创新是第一动力 [N]..新华社 ,2018-03-07.
[6] 陈涛 , 唐教成 . 高等教育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高等教育集群建设的基础、目标与路径 [J]. 重庆高教研究 ,2020,8(04):40-57.
作者简介:蓝启红(1985-),女,汉族,重庆永川人,讲师,管理学博士,单位:人事处(人才办公室),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高校联盟”实践困境及路径探寻(项目编号:K22YG2091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高校联盟”实践困境及路径探寻(K22YG2091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