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群与产业集群深度融合的协同发展路径构建研究
张辉 江晓瑜 曹熠 杜啸 王勇
衡水健康科技职业学院 河北衡水 053000
引言: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以及产业升级的时代大背景,以资源集聚、技术共享的优势的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教育是与产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形态,其专业群的发展建设关乎产业集群的升级创新。通过优化专业布局对接产业链需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适应产业变革,构建高职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融合路径,实现高职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协同发展路径,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有利于区域产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高职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关联
高职专业群是围绕一个核心专业,由相关专业组合在一起形成的集合体,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相关方面具有关联性与互补性,主要培养面向特定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业集群是在某个区域内,具有一定竞争关系、地理空间上相对集中的企业及相关机构,通过集群形成优势来带动区域竞争力。二者相依相伴,高职专业群是产业集群的人才和技术,根据产业需求设立专业;产业集群是高职专业群的实践和就业基地,其发展带动专业群的发展。这样一种相依相伴的关系,推动二者必须深度融合才能协同发展。
二、高职专业群与产业集群融合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融合现状
目前我国有一些地区在高职专业群与产业集群融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建设产教融合园来促进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空间集聚,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要的对口。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提高人才的培养针对性。
2.2 存在问题
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需求不契合:一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群时,缺少对产业集群发展趋向的调研剖析,致使专业群和产业需求脱离,培育出的人才无法符合产业的现实需求。
产教融合深度不够:虽然校企合作广泛开展,但大多只流于表面,并且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较低,缺乏深层次的长效合作机制,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中校企合作缺乏协同效应。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保守,对于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存在不足,很难跟上产业集群升级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高职专业群与产业集群深度融合的协同发展路径构建策略
3.1 优化专业群配置,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建立动态调研机制:高职院校要联手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创建起常态化的专业群设置动态调研制度。通过季度数据监测,年度深度访谈这些方法,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展开整体化分析。依靠大数据,行业报告准确抓住产业发展趋向和人才需求变化,给专业群的动态调节供应科学依照。
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以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为核心导向,根据不同的产业特点去设置专业群。比如,在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搭建机械制造、自动化控制、工业设计、智能制造工程这些专业的专业群,形成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智能运维等完整的专业链条,做到专业群与产业链相互融合。
及时调整专业群结构:按照产业集群迭代升级的需求,形成专业预警及调整机制,将那些就业对口率低、技术落后的专业及时淘汰掉,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新兴领域开设新的专业,通过调整课程体系,改良师资结构等方式,持续加强专业群对产业发展的适应度和引领力度。
3.2 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与协同合作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应形成体系化的政策框架,制订《校企协同育人促进条例》等法令文件,界定企业加入高职教育的权益和义务。设置专项奖励基金,对深度参加专业创建、课程开发的企业予以税务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将企业承担社会职责的情形归入评优评先指标当中,唤起企业自动参与的内生动力。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签订 3-5 年的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理事会统筹 + 项目化推进”的形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基地共建、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等方面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共同建设产业学院,推行“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
促进资源共享:搭建“线上 + 线下”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企业派送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定期举办技术讲座及实践操作辅导,学校开放重点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核心资源,给予企业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支持,并共同构建课程资源库,把企业的实际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达成教育链和产业链的资源互通。
3.3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产业升级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和现代学徒制,将企业真实项目嵌入课程体系里。如智能制造专业群里就引入了工业机器人调试项目,学生在导师还有企业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之下,通过整个项目的完整流程操作来完成实操训练,从而全面掌控专业技能,解决那些复杂的工程问题能力得到显著加强。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资金和资源投入,创建具备教学和生产双重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形成模拟生产线、数字车间等,并强化校企合作,同行业龙头企业一起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比较稳定的实习轮岗机制,让学生每学期最少有 8 周的企业实习时间,做到理论知识和产业需求之间毫无间隙地衔接起来。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引企入校,送师入企”的双向人才培育计划,一方面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进行为期 6-12 个月的挂职锻炼,定期举办技能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使教师能够掌握产业前沿技术,培养一支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结论
高职专业群与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路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等多方共同推动完成。以完善专业群布局、推进产教融合、加强人才培养等手段深化高职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产业升级、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完善高职专业群与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路径,提高高职教育服务产业经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牛同训 . 新发展格局下高职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探析 [J].职业技术教育 ,2025,46(17):38-44.
[2] 石磊 , 宋学红 . 产业协同视角下高职专业群建设路径研究 [J]. 经济师 ,2025,(01):169-170.
[3] 梅阳寒 , 陈永刚 , 范四立 . 产教融合视域下服务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专业群建设探析 [J]. 职业技术 ,2025,24(01):68-73.
本文系 "2025 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