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让音乐学习更有“味”
王惠来
吴江盛泽实验小学
摘要:音乐学习之 “味”,于核心素养导向下,如灵动音符编织华彩乐章。其构成要素涵盖情感、技能、知识与创新思维,意义深远,能催生活力、育全素养、提教育质效。借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与教师角色之多元策略雕琢,又经社区及线上教育等实践案例磨砺,音乐学习 “味” 渐醇厚,引领学子于乐海扬帆,畅享素养提升之妙境,共铸音乐教育新辉煌。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学习;音乐教育
一、音乐学习“味”的内涵与特征
(一)音乐学习“味”的构成要素
音乐学习的“味”首先体现在情感体验的深度与广度上。当学生聆听音乐时,能深入感受到乐曲所蕴含的喜怒哀乐等丰富情感,并能在不同风格音乐间拓展情感体验的边界,如从激昂的交响曲中体会到奋斗的激情,从悠扬的民乐中领略到宁静悠远的意境。音乐技能的精湛与表达力也是关键要素,熟练掌握乐器演奏技巧或歌唱技巧,能精准地将内心对音乐的理解通过音符传达出来,使听众产生共鸣。再者,音乐知识的丰富与系统性不可或缺,了解音乐历史、乐理知识等能为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提供坚实基础,从知晓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特点到理解和声、曲式结构等。最后,创新思维与个性化表达为音乐学习注入独特魅力,学生不局限于传统演绎方式,敢于在创作或表演中融入个人见解与创意元素,展现独一无二的音乐诠释。
(二)音乐学习“味”的培养意义
培养音乐学习的“味”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与动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体会到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时,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主动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去探索音乐的奥秘,不再将音乐学习视为枯燥的任务。从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全面发展来看,情感体验能提升审美感知,音乐技能培养艺术表现能力,知识积累增强文化理解,创新思维助力创意实践,多方面协同发展塑造完整的音乐素养体系。对于提升音乐教育质量与效果而言,充满“味”的音乐学习能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创作与表演,教师也能更好地引导教学方向,从而使音乐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技能传授,而是真正实现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培育与提升,让音乐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音乐学习“味”的培养策略
(一)课程设计:融入核心素养理念
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对接是关键。音乐课程应依据核心素养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维度来组织内容。例如,在教授古典音乐时,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差异,提升审美感知;安排演奏与演唱环节,锻炼艺术表现能力。跨学科整合能拓宽音乐学习视野,将音乐与历史、文学、美术等学科融合。如在学习民族音乐时,结合历史讲述其发展脉络,借助美术作品理解音乐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在多元知识交融中深入体会音乐内涵。实践性课程设计可增强学习体验,组织音乐采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音乐的魅力;开展音乐制作实践课程,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音乐创作与制作技术,提升创意实践素养,让音乐课程不再局限于理论与单一技能传授。
(二)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并重
情境教学法在音乐学习中具有独特作用。教师可创设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情境,如在教授《黄河大合唱》时,通过讲述抗战历史背景、展示相关图片与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更好地理解音乐中蕴含的情感与力量,从而提升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项目式学习(PBL)与音乐创作实践能激发学生创造力。例如设定“创作一首校园主题音乐”的项目,学生分组完成从作词、作曲到表演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运用音乐知识与技能,发挥创意,同时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有效促进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素养的提升。合作学习模式可促进音乐交流与创新。在合唱教学中,学生分组排练,相互交流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诠释作品,在合作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提升音乐学习的整体效果与乐趣。
(三)评价体系:多元化与个性化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音乐学习评价标准应全面且多元。除了考核音乐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在审美感知、创意实践等方面的表现。例如,评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创新改编作品的独特性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过程性评价可包括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进步情况等;终结性评价则可通过演奏、演唱、创作作品等方式进行。两者结合,既能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又能把握最终学习成果。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的实施策略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与相互学习。学生自我评价能促使其主动思考自身不足与进步;同伴评价则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的音乐学习,如在小组表演后,成员相互评价表演中的优点与不足,共同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音乐学习氛围。
(四)教师角色:引导者与伙伴
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培训是适应教育变革的必然要求。教师应不断学习音乐专业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教学技术,如数字音乐制作软件的应用等,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在音乐学习中的引导与示范作用不可替代。在教授音乐技巧时,教师亲自示范正确的发声、演奏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在音乐欣赏课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培养其审美与分析能力。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创意与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如在音乐创作课程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创作思路,分享彼此的音乐感悟,形成平等、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在促进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同时,也实现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与教育境界的升华。
结束语
当音乐学习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焕发出迷人的 “味道”,我们看到了音乐教育的新希望与新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课程的精心雕琢、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还是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以及教师角色的完美塑造,都如同坚实的基石,支撑着音乐学习向着更高品质迈进。而社区与线上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索,则为音乐学习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愿音乐学习的这缕 “韵味”,能持久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在音乐的滋养下,收获心灵的富足与精神的升华,奏响音乐教育永恒的美妙旋律。
参考文献
[1]王鑫慧.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47):34-35.
[2]陈玮婷.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J].小学教学研究,2023,(36):54-55.